«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 当前第6版 PDF
蜕变的乡村
路 扬

听说我回村来维修老宅,郝强也早早过来。还没走到跟前就大声埋怨说,舅,你弄这咋不提前跟我说一声。我故意逗他说,给你说能找下不花钱的劳力工吗?他被呛住了,嘿嘿一笑说:我和红安给你干肯定不要钱。可你又不忍心,对吧?说完同站在一边的内弟相视一笑。这孩子不愧是当干部的,俏皮话竟也说的如此俏皮。

郝强从小没学会抽烟,这在村干部中实属罕见。接过我递的烟后并没拒绝,转手又让给了站在一旁的小高说,我舅不是外人,本乡本土的,保证不会欠下你的工钱,但有一条,干活绝对不能含糊。小高笑着点点头。

小高说现在地面还湿,先晾半天,明天一早开始干。他们都还有事,一块先走了。这时门口的几个邻居也凑了过来。雨后初晴,谁也进不了地,反正没事,就在一起闲聊。还是郝强把话题扯了回来。他在我对面一块石头上坐下后对着大伙说:"现在的社会不同从前了,习惯在变,传统在变,几百年的老祖制也在变,现在村里不兴义务帮工了,时兴花钱雇工的新办法,我看也不错,即平等,还公道,避免了遇事一窝蜂,人多瞎混混的浪费场面,也规避了世世代代都还不清的人情债,这说明老百姓的商品意识强了,肯定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就是。我内弟张红安接过了话茬,他在镇林业站上班,知道外边的事不少。他说过去老百姓种地计算成本,从来不算人工费,不懂得人工的投入也是钱。现在都学"精"了。去年路过曲沃县的一个村,就碰过一件怪事。这个村是水地区,家家户户都种蒜,2013年蒜苔每斤3块钱,今年一下子跌过1.2元,这下不得了,全村人都熬煎了,不知道该咋办,雇人抽蒜苔吧,人工费每斤就得8毛钱,拉到城里去卖,还要出雇车费,交纳市场管理费,加上两口子的人工费,肯定不划算。不抽吧,蒜苔疯长会影响到土里的蒜头。想想没啥好办法,就在村里放出话来:谁想吃谁来抽,全部免费奉送。三天过去了,竟没有一个人来,也是啊,蒜苔家家都有,根本没人稀罕。最后实在没法了,全家都出动,用了半天时间,将一尺高的蒜苔全部踩爬到地上,干脆彻底不要了。听完红安的故事,让我也想起一件事,前一段路过绛县垣上兰峪村,沟边全是柿子树。树上挂满了灯笼般的圆柿子,红彤彤,饱盈盈地,一树挨着一树。时令已过寒露了,不见有人摘,我觉着好奇,停住车下来问地里干活的老农,这柿子咋没人摘,老农停下手里的活计,大声回答我:你想吃就上去搞吧,不要钱。现在同红安讲的故事一联想,柿子同蒜苔的命运大概也差不多。

我们村土地肥沃,一马平川,是出名的产麦区,现在却很少有人种小麦,我问大伙是怎么回事。后院的邻居很干脆地说,一句话,不合算,赔本。咱对小麦不少估,每亩按700斤产量说吧,国家的收购价是1.3元,700斤的收入是900多元,按说不少,可你知道成本得多少吗,我摇摇头,他们说从整地,播种,施肥,浇水,中耕,喷药,机收,晾晒,入库到最后磨成面,不花1100元吃不到嘴里,每亩净赔200多元,你说谁会瞪着眼睛去喝泊池里的水。我说不种小麦吃什么,他们说推销精粉的粮商常来村里转悠,村里也开着粮油店,买面从来不发愁。

几个人正聊得上劲,我的一个远房堂兄骑着电动车在众人面前停下了,下车后先不说话,仰着脖子盯着前院的一株老椿树仔细看,我知道树是前院邻居建房时栽上的,近40年了,长得粗壮高大。我问堂兄,是想找建新房的联檐吧。他这才收回目光点点头。接过我递过的烟慢慢吸一口后说:在镇上看好了一付松木的,最低280元,总觉得不太称心。咱们这地方都习惯用椿木联檐,既有韧劲,又不走形。这才满村里找。我说这树可以吧,他也表示满意。

价格很快谈好了,比松木的便宜20元。但最终没弄成,原因也简单,同松木相比,后续价格贵的承受不了。堂兄算了一笔,挖树要雇3个人干两天,头一天取冠,第二天挖根,往出抬弄不好还得动用吊车,最后还有解板和加工的程序,光工钱少说也得800元,如此算来,比使松木联檐贵了两三倍。你说,他怎么舍得出这么多人工费。

看着堂兄骑电动车离开,我问在坐的几个人,是不是现在干啥都要先算账,赔钱的买卖贵贱不干,他们说那当然,现在搞商品经济就得有商品头脑,学会精打细算,如果老是光赔不赚,别说奔小康,你想摸小康的门栓都难!

惊人的理论,让你不得不从心里佩服。我敢说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学说他们肯定没我学得多,但他们一定比我懂得深,用得活。

连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