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6-7-8)
群星从这里升起
——绛县打造第十七届群星奖舞蹈《扫街》侧记
□ 康保平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和血脉,绛县是晋国古都,《左传》中记载历史上第一个设县的地方,被称为天下第一县,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绛县县委、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发挥群众参与活动积极性、市场经济引领性和基层网络平台服务性,促进各种资源向文化活动汇聚,让城乡群众享受到一道道文化大餐。文化部门更是尽心竭力,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创做文艺精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七届群星奖决赛中,由绛县文化馆精心打造的舞蹈《扫街》,作为山西唯一获奖作品,从全国舞蹈类参加决赛的21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七届群星奖。舞蹈通过真实的环卫工人和演员的融合表演,用普通的大扫帚为道具,描绘出了一幅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和谐画卷,亲切真实,生动喜人。14位演员,他们身着橘黄色环卫制服,手持大扫帚,舞蹈动作张弛有度,展现了艺术和生活最佳的结合点。这是对人生价值的弘扬与传承,也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最佳体现。

A、一波三折 复赛前三个月更换选题

原本,绛县文化馆角逐全国“群星奖”的节目并不是《扫街》,而是民俗舞蹈《红溜溜的灯》。数千年来,闹花灯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晋南地区民间盛行,在绛县郝庄乡、横水镇一带更是历史悠久,极具地域特色。2014年5月,绛县文化馆出于对花灯文化价值的深度思考,产生了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搬上舞台的想法。经过几个月的辛勤排练,当年8月,在运城市第二届文化“菊花奖”民间艺术暨群文风采大展赛上,由文化馆根据闹花灯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精心打造的舞蹈《闹花灯》一举夺得金奖。《红溜溜的灯》是经过多次加工升级的版本,该节目在报送国家文化部参加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比赛的作品中,获得山西省舞蹈类第一名,并作为开场舞参加了央视2016农民春晚节目录制,春节期间在央视农业频道七套滚动播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继续着。正当人们期待着《红溜溜的灯》能走的更远的时候,2016年初,文化部修订并印发《群星奖评奖办法》加强和改进群星奖评奖管理。《办法》对参评作品要求“小投入、小制作,有生活、接地气,小作品、大情怀,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舞蹈《红溜溜的灯》由于道具规模等各方面都和《办法》有着冲突,再去角逐“群星奖”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放弃,还是重头再来?《红溜溜的灯》从2014年开始反复加工创作,已经两年,创作了三个版本。此时离复赛只剩3个月,离决赛只有7个月的时间了,重新选题,重新编舞、重新排练,谈何容易?无形的压力像一块巨石压在绛县文化馆馆长陈建立的心头。就这样放弃,对关心支持节目的领导、给演员、给全县人民如何交代?拼一下,还有可能,但放弃,是绝不会有一丝希望的。在时任绛县政府副县长张建波和文化局局长都俊杰的鼓励下,陈建立破釜沉舟,下定决心继续走下去。

什么样的作品接地气,能从细微处反映一个小群体的大情怀并且能打动观众?新题材的选定着实让编导山西省群艺馆副馆长刘羽宁和绛县文化馆一班人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羽宁看了一篇反映环卫工人的文章,突然而至的灵感让这个做了30多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她找到了“北”。环卫工人坚守着城市的美丽,被人们赞誉为“城市黄玫瑰”和“城市美容师”,每天辛勤劳动只为换得城市清洁。近年来,虽然讴歌这一特殊人群的文艺作品不少,但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并不多。有米好做粥,题材定下来后,今年3月初,绛县文化馆正式排练环卫工人题材舞蹈《扫街》。

《闹花灯》参加运城市第二届文化“菊花奖”群文风采大展赛上夺得金奖

《红溜溜的灯》亮相央视农民春晚舞台

B、精心排练 演员与环卫工一起扫街

今年三月份,每天清晨绛县的街头都会出现一群特殊的扫街人。他们不是环卫工,却和环卫工人一起劳动,一起休息,一起讨论怎么清扫才能让街道更干净。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舞蹈应该是最能直接的体现感情的艺术载体之一。演员如何能够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属性,在通过肢体的变化展现编导以及作品的情感要求尤为重要,这需要演员的艺术修养,更需要编导的情感引导。为了找到平时扫地和舞蹈表现的最佳结合点,《扫街》的另一个编导——太原师范学院舞蹈教师赵洁,每天排练前,带着演员们跟着环卫工一起扫街一小时。演员们体验到了环卫工人的艰辛和不易,排练时就会更加投入和富有情感。《扫街》的全体演职人员,现在养成了一种习惯,不管看到哪里有垃圾都习惯地捡起扔到垃圾桶,不管是排练场地还是演出场地,结束时,每次都收拾的干干净净。

赵洁在生活中对演员们关心备至,但一到排练场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用“魔鬼教练”来形容她一点也不为过。排练时谁的动作稍不到位,立马换来一顿劈头盖脸的呵斥。演员们也理解赵洁的良苦用心,精心地做好每一个动作。3月份的天气,寒意不减。一场训练下来,演员们汗流浃背,衣服能拧出水来。几个月排练下来,道具大扫帚换了一茬又一茬,仅扫帚掉下来的枝条和叶子,就用三轮车清理了十几车。

在一次排练中,演员原慧军的胳膊脱臼,经过简单处理,任然坚持参加排练。绛县文化馆副馆长徐艺,已经48岁了,在做好后勤工作的同时,每天都参加排练。排练后期,徐艺母亲病重住院,为了不耽误排练,他仅凑中午吃饭短短一小时的时间去医院陪一会儿母亲。这一切都令人感动。演员中真正的环卫工人蔡星明老人,面容和善,乐观开朗,他在舞蹈尾声处展现的灿烂笑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老人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太原做生意,一个在东北发展,生活的都不错,也孝顺,专门为他和老伴在绛县县城买了单元楼。从绛县拖拉机厂退休后,本该安享晚年,可闲不住的他硬是当上了环卫工人。每天早出晚归、任劳任怨,一干就是七八年,并且这么多年来几乎没请过什么假。儿子、媳妇有时请他去省城居住,老人总是说岗位离不开他。在排练和演出期间,他的工作由他老伴替他完成。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排练,5月24日晚,《扫街》在省歌舞剧院正式亮相,参加第十七届群星奖复赛视频录制。节目现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随着情节的发展,情绪也随之起伏,感动处许多人都流出了泪水。在7月份举行的绛县消夏文化艺术周上,《扫街》演给全县的环卫工人看,大家认为,《扫街》舞出了环卫工人的热情,舞出了环卫工人的艰辛,舞出了环卫工人的心声,得到了观众的共鸣。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解伟龙(右),文化局局长都俊杰(左),文化馆馆长陈建立在西安易俗大剧院参加“群星奖”颁奖晚会

编导赵洁带领演员与环卫工人交流,体验生活

精心排练

紧张排练,中午演员们就在排练现场休息一会儿

比赛间隙,演员们抓紧时间排练,一个盒饭解决午餐

C、凝心聚力 上下同欲共克艰难

2014年以来,从《红溜溜的灯》到《扫街》,冲刺全国“群星奖”连续两年被写入全县经济工作会议报告,2015年写入绛县十五届五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点工程。绛县是个财政小县,基于有限的财力,县政府拨付专款给予支持。县文化局、文化馆更是多方筹措,把有限的节余经费全部投入到节目。

省文化厅、群艺馆的领导非常重视这一节目,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绛县两任县委书记、县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该节目予以充分关照,解决了诸多实际难题。尤其是时任绛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建波,从策划、实施包括音乐制作都做了大量工作。绛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解伟龙、分管文教的副县长程海龙经常到排练现场,了解排练进程,解决演员们的后顾之忧。

排练场地至关重要。绛县眼科医院让出新建成的活动大厅,绛县中学专门把艺术楼四楼400平方米的排练大厅腾出来为节目排练提供场地……就连为演职人员提供就餐的食堂也是倾力调配营养,尽多花样地做出可口的饭菜。

半年来,从县纪委到文教系统,从县剧团到乡镇文化站,从转业军人到刚刚毕业的绛县籍学子,先后有40多人参与到舞蹈排练中来。县文化局局长都俊杰、县文化馆馆长陈建立、绛县文化馆副馆长徐艺等自始至终陪同,各单位对参加舞蹈的演员一路绿灯,为节目排练提供了人力保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0月16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十七届群星奖决赛的舞台上,绛县文化馆的环卫工人题材舞蹈《扫街》凭借独特的选题、真情的表演打动了现场所有的观众,尤其是主持人介绍舞蹈主演是一位真正的环卫工时,雷鸣般的掌声又一次回荡在剧场。

决赛后,运城市文化局局长黄勋会(右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解伟龙,政府副县长程海龙,县文化局局长都俊杰看望演员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解伟龙(右二)与演员们沟通交流

时任政府副县长张建波在排练现场指导

文化馆馆长陈建立既是组织者又是后勤保障者

相关链接

中国艺术节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之一,每三年一届。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在西安开幕,举办了第十五届文华奖评奖、第十七届群星奖决赛等众多文化活动。第十七届群星奖分初选、复赛、决赛3个阶段,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门类作品,全国共5052件作品参加初选,通过层层选拔,最终采取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综合评分、文化部网站公示等程序,每个门类只有5件作品能获得群星奖。舞蹈《扫街》荣获该奖,是第十七届群星奖山西省唯一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