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6-7-8)
“故绛”与“新绛”的历史渊源
◎ 柴广胜

“故绛”从字面上讲,是原来绛地的意思,有原来的,就有现在的,“旧”和“新”是相对而言的。“故绛”和“新绛”不是现代人提出来的,是两千多年前晋国人提出来的,所以它表达的“故”和“新”都是春秋时代的概念。

晋献公八年(公元前669年),晋国国都从古曲沃(在今闻喜县境内)迁都到绛,经历献、惠、怀、文、襄、灵、成、景八位君主,长达84年,到了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晋国经历了最后一次迁都,由绛迁往新田(今侯马市一带),由于新旧都城都在绛山附近,晋国人就将新田叫做“新绛”,把原绛地叫做“故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故绛”“新绛”之分,这也是“新绛”名字的起源。

晋都“绛”到底在什么地方,从古至今,争论一直不断。《史记·晋世家》记载,“(献公)八年,……乃使尽杀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诗谱》还记载了绛都的扩建工程:“北广其方城二里”。《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聚,即今山西省绛县东南十里之车厢城。”“聚”就是车厢城,没有什么疑问。晋都从“故绛”迁到“新绛”的原因是因为梁山发生了山崩,《国语》记载有晋景公听闻绛城车夫谈论本地土壤松软导致大车倾翻的故事,梁山就是因为土壤松了才发生了崩塌,晋景公怕有类似梁山山崩的灾害,才与大夫们商议离开故绛,另选平地为新都。由此推断,“故绛”应在山地,车厢城恰是一座土山,地处中条山北麓。所以,无论从晋最后一次迁都的原因分析,还是根据有关史书记载,车厢城应该就是晋都“故绛”。绛县博物馆存有不少从车厢城出土的同一历史时期的陶鬲等文物,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现在的新绛县与晋国的“新绛”是两个地方名,不能混淆。现在的新绛县所在地,在春秋时期属于荀国,三国时叫临汾县(现在的临汾以前叫平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北周时州府从今新绛县的柏壁迁到绛山附近的闻喜县龙头镇(今礼元镇龙兴堡),并改名为绛州,改名的原因有可能因绛山是其辖区内比较有名且寓意吉祥的山脉,以此分析“绛州”之名也与绛山有关。之后,又经过复迁柏壁、再迁玉璧,至隋开皇三年才从稷山的玉璧迁至现在新绛县县城处,领正平(今新绛)、龙门、太平、稷山、曲沃、翼城、绛、垣曲八县。1912年山西省军政府废除府州,本应废绛州改为绛县,但因已有绛县,才决定改名为新绛县。

人们习惯于将新绛县简称为“新绛”,其实它与晋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新绛”是两个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