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两会观察 | 让民间资本既要能进来更要能发展

如何构建既“清”又“亲”新型政商关系、如何拆除让民间资本打转转的“旋转门”、“弹簧门”等等,一直是每年政府工作报告涵盖和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今年,不仅工商界的代表委员更加直抒胸臆,而且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方面的论述也分外的“浓墨重彩”。

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重申了“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一贯原则,而且还提出“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在具体作为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的规划,要求“务必使民间资本进得来、能发展”。

但是,如何使中央的善意落地生根直至开花结果、如何将总理提出具体项目栽培成招引凤凰的“梧桐树”,则是一道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八卦阵”。

对民间资本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这无疑是中央政府开放市场的又一大手笔,但这个大手笔能否最终给出美丽画卷,则需要下面的执行者巧妙构图、工笔细描。这不仅因为这些领域资本技术门槛极高,还因为涉及到的复杂的政商关系,PPP、BOT等模式必须通过一系列程序规范运作,以此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因为其难度高,所以对政商关系将是一场凤凰涅磐一样的洗礼,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对新型政商关系的探索。

可以说,政府和私人企业的关系,通过PPP、BOT等模式,将结束混沌状态。政府方面,不能再有“言出即法”式的任性自负;企业方面,也由此得到了一顶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金钟罩”。有了这样的规范关系,自然也就不太可能出现让投资商通过雪地跪泣和网络喊话等极端方式激发舆论、倒逼政府履诺的现象了。

当然,再好的制度,最终还是靠人来执行。所以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这是制度落实的基础。而所谓的“亲”,也决不能仅仅理解为官员对企业家客客气气,还要有政府设身处地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设策施政。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中央的指导下,为民间资本量体裁衣,制定出能解决其关切的具体细则,为其解除后顾之忧,使其放心投资。否则,根据以往的经验,即便是“有吸引力”的项目,最终也不一定都能吸来民间资本。比如2015年12月28日国家发改委推出的8个铁路招商项目,目前所知的落到实处的只有2个,之所以能成功,当地政府的兜底保证是关键。但政府兜底过高,不仅与中央控制地方债务、禁止“明股实债”的政策不协调甚至相悖,而且对民间资本而言,也没能发挥其长。其实,比起政府财政的兜底,政策和制度的到位更可靠、更管用。所以要向改革要红利,破除隐性壁垒,让投资商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完全通过市场来获得收益和利润。

除了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也应该对照检查一番,看是否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隐性壁垒”。有的话要尽快破旧立新。

总之,向民间资本开放市场,既考验政府筑巢引凤的磁力,也考验“凤还巢”后的归心。前者体现“亲”,后者显示“清”。简单说,就是要“亲兄弟明算帐”,这是对政商关系的一场过滤和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