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三县建设与战备团
□ 齐好文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武装冲突后,中央决定加快三线建设步伐,毛主席说,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与帝国主义争时间,与修正主义争时间。为此,中央军委常规兵器领导小组提出在晋南地区建设中国第二坦克基地,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绛县城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

1970年冬,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工程开始了,省、地、县、社分别成立了领导机构。山西省成立了由省军区副司令员李金石(老红军)为指挥的三线建设指挥部,运城地区三线建设领导组组长是贾茂亭,绛县三线指挥领导组组长是周明山(革委会主任),副组长是革委会副主任赵希龙和县人武部部长李寿生,全县各公社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同时,运城地区各县都成立了三线建设战备团,如临猗县团政委是县委常委、副县长张继良,团长是三管公社书记王守业。

绛县境内的三线建设工程,北起大交镇张村西至横水镇的西山底,全长80多里。当时全县调集民工近6万人,加上解放军和各县战备团共计7万多人,全部分布在中条山的前沿阵地。万荣县战备团团部驻在张村、临猗团驻郇王、河津团驻董封、稷山团驻东晋峪、夏县团驻西崖下、新绛平陆团驻磨里,运城团驻陈村,绛县驻赤崖庙和磨里村。各县战备团少的1500人,多的2500人,共计15000人。另外,还有驻冯村的27军军直工兵营、驻陈村的炮兵团,驻横水的汽车运输连等都参加了三线建设。

当年,在80里长的战线上,每个峪口和工地都安装了高音喇叭,三线战士和民工们每天早上听到"东方红"的歌声就进入工地,挖土方,垒石方,运枕木,拉铁轨。工地上钢铣飞舞,平车穿梭,机械轰鸣,炮声隆隆,战旗飘扬,捷报频传,一片繁忙景象。午饭在工地吃,晚上听到"打靶归来"的歌声才收工。晚上看各县慰问团放映的电影或文艺队的演出。那时候他们住工棚,挤窝铺,顶风雪,战严寒,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到1971年4月,基本完成了翼城至郇王火车站的一期工程,1971年5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时任铁指负责人乔松、黄鼎山,绛县革委会主任周明山、各驻军负责人,各县战备团团长都被专车接去参加庆典仪式。

绛县人民为三线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们不仅腾房屋、送木板、找灶具、磨米面,而且对于铁路沿线所需占的房屋,窑洞一律积极配合拆除,毫无怨言,当时,光郇王村就驻进战备团2500人。拆毁房屋窑洞50多户。西崖下拆毁房屋窑洞2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拆毁房屋近300户,支援门板近1万块。共动用人力7万多人,动用各种大型机械1500台件,先后修建火车站5个、大中型桥5座,大小涵洞50多处。到1974年底,绛县境内的41.08公里铁路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