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端午情思
□ 郝彩丽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将至,我们当地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吃这一时节的美食——香甜软糯的红枣粽子。人们会在端午节当天手戴百色线,身佩香料包,门插青艾草,以此祈祷家人长命百岁,避邪消灾。有人会问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唐代文秀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那么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屈原所处的那个诸候争雄的时代,去体味他为理想、为国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路历程。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他出身贵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年少时他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他通晓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并且擅长辞令。二十多岁时,他在楚国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成为朝廷祭神用的祭歌,传遍全国。他的学问和才干,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任命他为左徒一职。屈原在朝与怀王商议国事,发布政令,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他还做为外交人员接待各国使节,应酬各诸候国。此时君臣一心,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候的局面!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上官大夫靳尚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审订,上官大夫见到后想夺为已有,好在怀王面前邀宠,屈原不给他,靳尚就向楚怀王诬陷屈原道:"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这是群臣都知道的事,可如今屈原经常在公开场合说,'除我之外,没人能制订出国家政令',真是有损大王的威严!"怀王听后,心生怒火,再加上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对屈原的排挤和诽谤,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后又贬为三闾大夫。

屈原被贬后,秦国准备讨伐齐国,慑于齐楚合纵联盟的威力,就几次派张仪出使楚国,以达到瓦解齐楚联盟的目的,再逐个击破之。张仪给怀王带去丰厚的礼物讨好怀王,又假称说只要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土地与楚国。楚怀王心生贪念,加上屈原已遭贬官,他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已被怀王抛之脑后。遂与齐绝交,派使臣到秦接受土地。可是使者到秦国得到张仪的答复是:我与楚王约定的是六里土地,没说六百里啊!"怀王闻言大怒,准备举兵伐秦,屈原知道后,苦苦劝谏说:"大王,现在不是伐秦的好时机,您万不可与秦交战啊!"怀王不听,结果,楚国大败。秦军大破楚军于丹水、淅水两地,斩楚军八万人,大将屈匄被俘,秦占领了楚国的汉中之地。怀王又动用全国兵力,想打败秦国,收复失地,两国战于蓝田。魏国却趁虚而入,偷袭了楚国的邓地,因楚国与齐国绝交,齐国不出一兵一卒救援,楚国腹背受敌,撤兵而归。

公元前299年,秦国又借口秦昭王与楚国联姻,请怀王前往秦国会面,屈原进言说:"秦国乃虎狼之国,大王万不可轻信,不能前去啊!"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说:"大王应该前去,何必拒绝秦国的美意呢!"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建议,执意前去,刚进武关,就遭到秦兵伏击,秦国扣留了怀王为人质,要求楚国割地给秦国,怀王不从,最后竟客死于秦。

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此时屈原多么希望顷襄王能从谏如流,举贤任能,富国强兵,一血国耻啊!无奈事与愿违,顷襄王比怀王还昏庸,任用子兰为令尹,忠君爱国的屈原竟遭流放,颠沛于沅江、湘江一带。流放途中,他亲眼目睹了因战乱造成的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他把自己心中的愤懑,对国家命运的担扰,以及对百姓的怜悯,写进了流传千古的《离骚》之中,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叹!流放三年时,他写下了《卜居》,此刻他报国无门,心烦虑乱,前路渺茫,只好去问太卜郑詹尹,太卜告诉他:"神灵现在也帮不了你,顺应你的心意,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吧!"流放九年时,他写下了《哀郢》,他还在盼望顷襄王能幡然醒悟,召他回到故国,能象昔日百里奚遇到秦穆公,姜太公遇到周文王,宁戚遇到齐桓公一样,贤臣得遇明主,为国效力,成就一番事业!直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这一刻,屈原所有的希望化为了泡影,多年的彷徨、迷惘、独自飘零;多年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坚持,在这一瞬间轰然坍塌!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那个身佩长剑、峨冠博带、身戴香草佩饰的屈原不见了,此时的他形容枯槁,万念俱灰,在作《怀沙》之赋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自发前来哀悼,他们把包好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虾蟹等有食物可吃,不要去伤害他们的屈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因屈原投江之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历史从来就不是过眼云烟,两千多年来,屈原以他高尚的爱国情怀和高洁的人品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卓越成就一直为后世所景仰!以他的作品《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创作的先河,后世的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到近代的龚自珍,现代的鲁迅等人物都受其影响。

1941年的端午节,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抗战以来,由于国家临到了相当危险的关头,屈原的生世和作品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端午节的意义因而也更被重视了……。"1942年1月郭沫若创作完成了历史剧《屈原》,4月2日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该剧成为唤醒国民的爱国情怀,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风云之作。

1953年端午节前后,在北京举行了楚文物展览,首次展出了屈子祠和屈原墓地照片。1954年,屈原被推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纪念。

1961年,毛泽东主席在重新阅读《离骚》后,创作了一首盛赞屈原作品和人品的《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以屈原精神鼓励全国人民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灾害。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屈原和其作品。2012年8月21日,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8届大会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引用了屈原《天问》中"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阐述了屈原的求索精神;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引用了屈原《国殇》中"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两句,以表达他对抗日英烈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他说:今天纪念屈原,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用屈原精神为民"塑心",为实践"立行"。

今逢端午,我们可以告慰屈原的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中国,历经岁月沧桑,仍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您所牵挂的百姓,已经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如今要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果屈原看到今日中国之巨变,一定会发出由衷地感叹:尧天舜日今又是,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