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8月高温,除了防中暑,还要提防这3种疾病

最近全国各地气温攀高,雨水频繁,大家在预防中暑的同时,还要提防这几种疾病的感染。

中暑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导致中暑的几个原因

1、高温下作业;2、阳光长时间暴晒;3、个人体质因素,公共场所人群拥挤,散热困难。

常见症状

高热、皮肤干燥、大汗或无汗、口渴、恶心、胸闷、气短、四肢无力等,重症可能导致肌肉痉挛、晕厥或神志模糊。

预防

暴晒天气,避免高温下作业,无法避免则应尽量避开中午时段,并适当进行休息。

夏季出门游玩或办事,应做好防晒措施,带好遮阳帽、遮阳伞等。

多喝水。夏天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出汗较多应适量补充淡盐水。

一旦感觉到有中暑症状,应迅速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可用冷毛巾擦拭降温。

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经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7、8、9三个月发病率高。

常见症状

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隐性感染,少数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

预防

防蚊灭蚊:加强个人防护,室内使用纱门、纱窗、蚊帐、蚊香进行防蚊,外出喷抹驱蚊剂。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灭蚊虫滋生地。

接种疫苗: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有效措施。在8月龄和2岁各接种1剂乙脑减毒活疫苗。

食源性疾病

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夏季气温高,细菌极易繁殖,各类食源性疾病进入高发期。倘若饮食不当,可能出现恶心、腹泻甚至食物中毒等症状。

预防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不喝生水、少吃生冷的食物,避免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

吃剩的在冰箱冷藏的饭菜,需充分加热后,方可食用。

外出吃饭,要选择干净卫生的餐馆。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型病毒最为常见,重症病例多由EV71型病毒感染引起。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而感染。

症状

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发病主要以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病情较重,可引起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预防

坚持十五字方针:勤洗手、勤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

接种EV71疫苗:EV71疫苗对该型病毒的手足口病有良好可靠的保护作用,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