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要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这盏明灯的指引下,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为着力点,绘好乡村振兴的绛县画卷。
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产业振兴增实力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绛县农业特而不大,根子在结构上,出路在供给侧改革。
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这个步伐。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产业为本,推进示范园区建设。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挂帅的全国樱桃之乡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组,制定了《绛县推进全国樱桃之乡建设的实施意见》,先后投资107万元用于新发展樱桃园区、新建大棚的补贴,出资130万元为13000亩果园购买了自然灾害保险。在全县高标准建设的柳泉樱桃、横岭关蓝莓、上吕硒枣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成功申报市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1个。二是擦亮农业品牌这张名片。以创建名、特、优、精的新功能农产品为战略方向,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体系标准化、基地化、品牌化建设,制定“绛县山楂”“绛县大樱桃”地方生产技术标准,促进农产品质量提档升级,成功使绛县山楂出口日本,实现了农副产品飘洋过海、走向全球。三是走出文旅融合这条新路。绛县水丰林密、山色秀美,还有10处国保单位。立足优势,多方位、全链条积极推进紫家峪、陈村峪、里册峪等“六大峪口”、文庙、东华山、紫云寺等“八大景区”和柳泉农业示范园、新庄草莓示范园、横岭关蓝莓采摘园、郝家窑休闲观光养生园等“十大农业园区”相互配套、相互依托、相互融合,打造出具有绛县特色的全域旅游。四是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打造新时代农村改革的绛县模式、发展的绛县品牌、创新的绛县样板。不断深化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改革,成功申报“绛县山楂”“绛县大樱桃”“绛县黄芩”“绛县连翘”四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引导及授权6家企业、10家合作社、3个“种植达人”认证使用;创新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在全县选取了3个试点村,对部分凋敝老宅按照“宅基地所有权不变,补贴适当费用,拆除平整绿化,政府发放种苗,发展庭院种植,收益个人所有”的模式,进行绿化种植,修建游园式公园;持续巩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县全面铺开清产核资摸底工作,完成10个试点村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确认;进一步推进“村社一体化”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改革,先行确定了11个省级和4个县级试点村,2018年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村达到108个;积极探索农村科技增量改革,成功选树30名认证职业农民和农田科技能手,带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人才振兴增动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县外出的农民进城务工,留下的农民缺乏技术。我们针对“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农村人才现状,积极探索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新路径。
一是在“育”上做文章。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采取外出取经、课堂研讨、职业教育、田间学校、手把手指导等教学方式,先后培训职业农民5000人次,培养新型农民100余人。后续开展的创业孵化、跟踪服务也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提供了坚强后盾。二是在“引”上下功夫。以引导年轻人务农、吸引返乡人才创业为重点,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激活农村的创新活力。三是在“留”上求突破。以政策留人、待遇留人、平台留人为导向,注重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全方位、多领域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四是在“变”上动脑筋。以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为纽带,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金融保险政策,稳定土地流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三、营造乡风文明浓厚氛围,为文化振兴增魅力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绛县待客不用酒,捧出樱桃就醉人。”如今,用樱桃招待远方的亲朋好友,是绛县人热情好客的淳朴表现,也充分体现了绛县有情有义的人文环境、平安和谐的社会氛围。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一是打好文化传承挖掘牌。在光绪年间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有大批逃避水患的山东和河南人迁入,1970年代“三线”建设时,先后有8个军工厂的众多专家和技术工人迁入,无形中带来了文化大融合。近年来,我们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绛县本地人、山东人、河南人和军工子弟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和”文化,引导群众树立起感恩之心、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耻辱之心和诚信之心。二是提升乡村文化创新力。在广大农村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结合村规民约、祖训家训等教化功能,在传统中融入新规,在传承中弘扬公德。深入开展“四好家庭”创建、“五星级文明户”评比、“新乡贤”选树等活动,先后表彰了一批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孝子等模范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群众树立“我要文明”的思想观念。三是打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引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持续开展消夏文化周、全民健身、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先后举办美丽乡村百花节、樱桃文化节、紫家峪红叶节、音乐啤酒节和东华山祈福庙会、青年人才联谊会等“四节两会”,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紧紧抓住市场这个关键,立足绛县特质,找准绛县石雕、绛县飞龙、布艺、山核桃工艺品等传统工艺与市场的对接点,不断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加大文化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四是夯实乡村治理大根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沉,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采取领导干部包联的办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信访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
四、坚守绿色发展责任底线,为生态振兴增内力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绛县作为“绛老长寿之乡”,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是绛县的靓丽名片、宝贵财富,也是绛县不可替代的后发优势。我们坚持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环境,全力打好“绿色牌”,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
一是牢树绿色发展新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加速有机肥替代,推广秸秆直接还田、燃料化、饲料化利用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加快推进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进一步优化农村垃圾转运处理机制、逐步建立污水处理机制、全面落实河长制,着力破解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难题。二是打好环境整治组合拳。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突出抓好“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五大专项行动。全力冲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为建成“美丽幸福绛县”增添国家级名片。三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最短板。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各类资源要素科学合理配置,落实各项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事业,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健康的生活。四是绘好美丽乡村大蓝图。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在高标准成功打造的郝家窑、白家涧、上吕、柳泉等一批美丽乡村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打造美丽宜居示范乡村15个,园林村70个,努力实现全县所有农村“全域精品化、沿线景观化、村庄景点化、庭院小品化”的全域大美格局。
五、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组织振兴增活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但现实来看,村级组织建设面临人才紧缺,党员老龄化严重,部分农村的党员干部不作为、不会为等突出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困难。
一是以政治引领把握方向。强化思想教育,抓住“关键少数”,组织部分干部和村“两委”主干赴梁家河、延安干部学院、太行干部学院等地学习培训。依托县委党校和高标准建成迴马岭党性教育基地,采取全脱产、全封闭方式,先后对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二是以主体作用汇聚合力。积极创新思路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大力推进支部建设规范化、组织生活经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标准化、教育培训常态化、引领发展长效化的“七化行动”。同时,建强服务群众阵地,在全县各领域打造了48个党建综合示范点,推进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化,努力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的中心。三是以队伍建设提升能力。全面贯彻市委“万人计划”,提升农村干部履职能力。依托“凤还巢”计划,充分吸引“乡贤”党员回村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