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散文·
难忘恩师朱葆芝
◇ 崔治安

1948年正月,土改后的绛县西沟村(今古绛镇城内村)正式成立了小学,我也正式上学了。

西沟村位于县城西,北起北沟、印圪塔堡,南到卢家沟、柿树林,总长约四华里多。学校设在西沟村中部偏南赵丙辰的院里。这是一座北方传统的四合院,有北房(主房)、南房、东房,没有西房,但已下了根基,有一堵墙。有大门、二门、内外照壁,还有砖雕,台阶都是条石。当时,多数群众都是城内逃难出来的,居住在人工打的土窑洞里。赵丙辰系西沟老户,他家院子是最好的建筑。

学校依岭傍水。校前是一条东西大道,宽阔的菜地;东边上个小坡是操场(原打麦场),接上去层层梯田直到岭顶;西边不到百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它发源于北边的大海子、小海子,常年流水潺潺、鱼虾嬉戏、水草青青;小河两岸,一墩墩白兰木条子,几棵垂柳点缀其中;河两边的菜地,四季变换着色彩;不远处几片芦苇十分茂密,吸引着小鸟集结欢唱;环顾四周,凹凹岭岭、沟上沟下都是人家,一簇簇树木,一缕缕炊烟,偶尔几声鸡鸣狗吠,回声缭绕。

我在西沟小学上学四年半,先后有乔康武、马殿俊、乔笃俭、朱葆芝、贾若虚五位老师授教。他们传授知识、教书育人都很敬业,其中印象最深、最为怀念的是朱葆芝老师。

朱老师,中等个儿,体型微瘦,内向、谦和、朴实、稳重,二十大几,风华正茂。他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知识丰厚、教学认真、以校为家,一心扑在教学和学生身上。

朱老师1950年正月到任时,我已是四年级了。开学上了一段时间课,他觉得一个教室容那么多学生,年级又多,课堂纪律、讲课效果有些影响,就把四年级十几个同学放到南房单独学习、讲课,一、二、三年级仍在北房。这里比较清静,纪律严格,思想集中,明显感觉到进步提高比较快。朱老师讲课声调不高、清亮悠雅、句句入耳,不管是语文、算术,能讲深讲透,重点突出,有哲理,还能联系实际。比如语文课讲《慢慢再说》一文,他讲清了本文的故事、生字词,还从中引出“要防微杜渐”“不能固执己见”的哲理,联系学生做作业、守纪律、讲礼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要善于接受批评,对缺点要及早改、从小处改。在讲算术时,他强调基础知识要理解,要记牢;对四则应用文字题,先分析文字中的相互关系,层层剥皮,步步深入,然后列出式题进行计算,最后倒回来验算是否正确。他晚上住在学校,在煤油灯下批改学生的作文、日记、仿、作业,一丝不苟,每每熬到深更半夜,日清月结,一周六天,有时还要牺牲星期天。辛勤耕耘,丰硕回报。年终,四年级的6名同学参加绛县一高招生考试,全部正式录取,另5名同学也进入绛县一高“插班生”,在东关中心学区(即东关、西沟、沟西、峪南、路村、乔村、渠头7所小学),年终会考、展览成绩均在前列。

朱老师家在城内北街(现城内村第二居民组),距西沟小学三里多地。学董乔梦蛇、李学兰和村干部孙学文多次劝他吃“派饭”,他都再三婉言谢绝,从不让学生家管饭,说:“我家和学生家远近差不多,再说我家里有专门做饭的,不要增加学生家长的负担。”他每天下学走得最迟,到校最早。在家吃饭是比较紧张的,而且早饭只能在学校啃自己带的馍,喝点开水。这样坚持了一学期,麦罢,他索性把爱人和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带到学校,住在东房,食宿在校,名副其实的“以校为家”了。

他针对学生居住分散、距校较远、一二年级学生偏小的实际,把上下学走一路的大小同学编为一组,要求大同学照顾小同学,相伴而行,特别是早晨上学和雨雪天气。为了鼓励同学们早上早到校,他实行到校签名的办法,院子里支一块黑板,放上粉笔,按到校先后次序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连续排在前十名者,受表扬有奖励。一周一小结,口头表扬;一学期一总结,表扬并奖励,发支铅笔、作业本等。学生到校早了,也整齐了,就集合整队出操,在操场跑步、做操,有时他还亲自喊队。后来,他又和学生一起三路纵队,从大路走到北边的“海子”边空地,操练一阵,做一套广播体操,做几次深呼吸运动,唱一两支歌曲。歌声回荡,空气清新,浑身热乎乎的,惬意痛快。大家再一路纵队顺着河边小路返校。春天,朝阳从岭凹处悄悄铺洒在我们身上,温和而明亮。我们说着、笑着、哼着、唱着,与小河流水比赛跑,与勃勃生机的芦苇比成长。到校后,一片朗朗书声,新的一天学习开始了。

1951年春,旱象比较严重,群众兴修水利,朱老师带领我们到县城西门外整修泊池,还给军烈属担水、抱柴、扫院、积肥、麦地拔草等。1950年,全国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他将镇压反革命条例书写在南房背墙上,向村民和来往行人宣传教育。全国开展扫盲工作,他配合村团支部、村妇联,发动三、四年级大学生每人做一块简陋的小黑板(即找一块小木板,锅墨刷黑即成),上学时带到学校,由学校统一写上2-3个字,下学带回去,由学生包教自己的2—3个亲人或近邻,做到认会、写会、记牢。每周换两次,还让学生互相检查评比。从春天坚持到入冬,民校办起来了,小黑板才停止了。据当时村团支部书记宦松海说:“小学生教亲人识字可认真啦,父母亲认不会,他就哭着闹着,非叫他认会不可!小学生的小黑板,大大促进了咱村的扫盲工作!”1951年,国家颁布了《婚姻法》,他组织学生利用下午时间到一些居民点用广播筒向群众进行宣传,我和几位同学就去过印圪塔堡居民点三次。进入农历十月,村里成立了农民剧团,朱老师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剧团这个平台,用文艺形式进一步宣传《婚姻法》。白天,他陪学生正常教学;晚上,他无声无响,加班熬夜,根据《连环画》上的真实故事,一个多月时间,编写了两个剧本,《婚姻自主》《蒸骨验尸》,都是多幕剧、眉户剧。他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分配角色,利用寒假进行排练。在村剧团的“导演”和县文化馆的同志指导下,演出获得成功,不仅在本村演出,在县城露天舞台演出,还应邀到尧寓村、沟西村演出。

一周一节体育课,每天下午一小时活动时间,练队形、走步伐、学练广播体操、跳绳、拔河、踢毽子、滚铁环、推线球等。上绘画课,学做手工,他用一块儿方纸,教大家折叠一只飞鸟,用红土泥教我们制作老松树一样的“木笔筒”,皆栩栩如生;毛笔字、唱歌(音乐)是他的弱项,他就请来村里老知识分子李蔚智到校为学生开写仿引子,讲如何写好毛笔字;请县文化馆同志教我们歌曲。1950年冬,他就让四年级同学(非全部)晚上住在学校,从实际应用出发,教大家学练珠算,有的同学不仅学会九九归法,还学会“凤凰单扇翅”“狮子滚绣球”等。

1952年正月开学,贾若虚老师来了,朱葆芝老师荣升为城关联区的联合校长了。以后,他担任过绛县中学教导主任,再后来一直在县教育局工作。在时任副县长陈孚之的指派下,他具体承办了绛县高中提前一年成立的工作。离休后,他同陈效勇、王存良等多位老师编撰《绛县志》《绛县村名》,还写了不少诸如《绛县城为什么没有北门?》等有价值的文章。

为表达我们对朱葆芝老师的崇敬和感恩,1993年教师节,原西沟小学二十几位同学为朱老师挂匾恭贺。晚年,他双目失明,生活比较困难,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和绛县的发展变化。

朱葆芝老师已于2010年作古,西沟小学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这所美丽的曾经教育和培养过我们对绛县教育事业做出过历史贡献的西沟小学和德高望重的朱葆芝老师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