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绛县抗日革命斗争中,王凤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抗日英雄,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善使双枪,被誉为绛县的“李向阳”。
王凤江祖籍山东莱芜,1919年出生,13岁随父母流浪到绛县寨子村,后来又迁移到槐泉,最后定居郇王村。1938年7月下旬,在县委领导杨蔚屏等抗日政策宣传鼓舞下,王凤江被秘密吸收为中共党员,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2年8月,经县委同意,王凤江同志在里册村开了一家小饭店,以卖胡辣汤、烧饼等小吃为主,价格低廉,很受当地百姓喜爱,每天进入客人络绎不绝,为收集日军情报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里册村位于二里半河畔,是县城通往磨里到达廻马岭的必经之路,王凤江和几位游击队员以店小二身份为掩护,通过每天进店吃饭的客人打听日军消息,发现可疑人员,就秘密跟踪,派人向根据地传递信息,密切配合县大队行动,及时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一天,一个戴鸭舌帽的和两个农民打扮的人来到王凤江开的饭店吃饭,他们的说话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引起了店内队员的高度警惕。队员立马将这一情况报告给王凤江,王凤江在队员耳边悄悄叮咛了几句,装作没事一样,继续招呼着其他客人。半小时后,这三位特殊客人大摇大摆往里册村里走,王凤江立即带上五名队员,提着手枪悄悄地跟在他们后边。这三人走进一农户家中,掏出手枪逼迫户主交出存粮,随着户主的乞求祷告声传出,王凤江安排两名队员在门外放哨,带着其余队员进入农户。这三位只顾拿枪逼迫百姓交存粮,那会想到背后有人。王凤江大喝一声“不许动,缴枪不杀!”三位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王凤江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摁倒在地,缴了他们的枪支。
经审讯,这是县城日本鬼子派的一个姓佘的翻译官领着两名伪军化装成百姓的样子出来侦察情况,没想到刚进百姓家就成了王凤江等人的俘虏。两名伪军经教育后释放,王凤江按照县委的要求,安排人员押着翻译官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挨着游行示众,沿途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严重震慑了那些为日军卖命的汉奸。
王凤江带领几名队员利用熟悉地形,经常向廻马岭根据地提供重要情报,配合县大队一次次打击日伪军嚣张气焰。有一次,县大队在郭家庄附近活动时,遇到五六个伪军在一个小队长的带领下在村中抢劫。王凤江主动请缨,建议大队在村外埋伏,他只带着三个队员,猫着腰进了村子。当伪军正得意忘形地向村民勒索财物的时候,做梦也没有想到会钻出县大队。随着王凤江一声枪响,伪军个个吓得魂飞魄散,乖乖地缴枪投降。这次出击,没费吹灰之力就缴获了六支步枪和几百发子弹。
不久,王凤江在饭店又接到群众密报,说是董封据点有一股伪军经常到下村抢劫老百姓钱粮。他主动提出设伏计划,自告奋勇带着十多名队员出发,在槐泉至下村路边地堰下进行埋伏。当七八名伪军大摇大摆靠近村口时,王凤江大喝一声“不许动……”在伪军还在愣神的时候,队员们一跃而出,用枪紧逼伪军,除两名掉队伪军逃脱外,其余全部被俘虏。经过这样几次的闪电式袭击,伪军不敢再贸然跑出来糟害老百姓了。
有一次,几名伪军到吉峪村抢粮食,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伪军把粮食拉走。正好有两名游击队员赶到,得知情况后,一边安慰被抢百姓一边想着对策。在对方人多不能硬拼的情况下,一名队员想出了一个办法。俩人耳语了几句,向天空放枪,大声喊:“王凤江来了,王凤江来了……”其他人也跟着高喊,那几名伪军不知真假,听说王凤江来了,还有枪声,吓得丢下抢来的粮食抱头鼠窜。
从1942年到1945年,王凤江领导的县大队二中队,经常出其不意地深入到鬼子据点,破坏交通道路、通讯电线,持续开展“反扫荡”斗争,王凤江的名字成为绛县军民抗日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