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穷山坡有了新希望
——绛县人民医院帮扶山底坡村脱贫工作纪实
《运城日报》记者 裴旭薇

山底坡村,是一个位于绛县横水镇的穷山村,这里的村民大多是多年前逃荒来到当地的山东和河南人,他们在位于中条山绛县和闻喜县交界的山坡上打窑洞扎下根,分布在东坡、西坡、杨家岭3个自然村。村里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全村116户492口人,有4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在外打工140余人,留下的村民中老弱病残的占20%。全村国土面积4200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退耕还林558亩,常年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几乎没有任何发展的希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彻底改变了这个穷山坡的面貌。在县、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下,2017年4月,绛县人民医院对山底坡村实行驻村帮扶,推动该村完成了易地搬迁,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种植连翘、柴胡等中药材,支持村民发展养殖业,并引进了投资6000万元的大象集团养殖项目,让村民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几年下来,贫困户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有了帮扶工作队的支持,村民们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也更有了精气神儿。

三年啃下搬迁“硬骨头”

“现在的变化非常大,感谢党的好政策!”自从搬迁到集中安置点后,山底坡村贫困户王福家总是这样感慨,“以前的窑洞很破旧,一家几口挤在窑洞里,现在好多了,有专门的厨房,自己有自己的卧室,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王福家一家共有八口人,平日里,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外出打工,他们老两口和两个小孙子生活在两间破旧的窑洞里,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不分开,家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下,王福家一家获得搬迁补偿款20万元,住进了108平方米的单元房,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曾经,山底坡村居住条件差,邮电、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极差,村民吃水只能依靠雨水,每逢下雨下雪就通行不便,而且存在窑洞塌陷的隐患。对此,只有通过易地搬迁安置,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生活条件,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道路。

“村民们大多不愿意离开故土,靠山吃山的思想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特困户、五保户、老弱病残户担心以后的生计问题,所以不太愿意搬迁。”山底坡村曾经的第一书记、绛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任忠良告诉记者,易地搬迁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不一样,村民一开始持怀疑态度,看不到钱就不搬迁。于是,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通过开会、走访、入户等方式,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挨家挨户地讲解扶贫政策,了解他们的搬迁意愿和困难,多方联系协调,为每家每户制订搬迁方案,山上山下地不知道跑了多少趟。面对个别群众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工作队也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搬迁地点,顺利实现了山底坡村的整体搬迁。

从2017年4月驻村开始到今年3月,任忠良在村里一待就是3年,这让作为医生的他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最累的时候,他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董红军两个人一边打吊瓶,一边工作。然而让他心痛的是,今年8月,患有扩心病的董红军因为劳累过度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起来。

在镇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山底坡村享受易地搬迁政策的116户468人中,集中安置22户并全部入住,分散安置64户,投靠亲友30户,所有搬迁户已经分6批完成了验收。

贫困村栽下“摇钱树”

9月28日,记者在山底坡村的山上见到了正在忙着收柴胡的村民靳铁套。2018年年初,他在工作队的号召下,通过承包土地的方式,栽植了柴胡和连翘共46亩中药材,其中,柴胡今年已初见成效。按照今年柴胡每公斤13元左右、连翘每公斤15元左右的市场行情,到后年,只要管理到位,他家的46亩中药材便可收入12万余元。而在2018年之前,他家的20多亩地全种的是小麦和玉米。

“旱地都是靠天吃饭,产量低,年景最好的时候,每亩地收获小麦150公斤,玉米250公斤,除去投资,一年下来几乎没啥收成。”靳铁套说,中药材耐旱、好管理,效益也更好,真是“摇钱树”。说起自家未来的发展,他满怀憧憬。

任忠良告诉记者,过去,山底坡村村民有在山上种药材的传统,但都是零散种植,不成规模,品质也不高;没有市场,也卖不上好价钱。“山上的地都是旱地,而中药材恰恰比较耐旱;村里大都是老年人,种植中药材也不会特别费力,而且连翘的生长周期长达70年,祖祖辈辈都将会受益。”在对当地的种植基础和自然条件进行充分考察后,帮扶工作队成员和县、镇两级政府、村“两委”共同敲定山底坡村发展中药材产业,在实现贫困户居住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找到全村致富的源头活水。

在引导村民种植中药材的过程中,绛县人民医院作为帮扶单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该院帮扶工作队实地考察中药材苗木品种、药效和市场,最终选择了适合山底坡村的连翘、柴胡、黄芩等中药材的品种,并通过宣传和做思想工作,鼓励更多的村民科学栽植中药材,并多方联系,帮助村民扩大销路。同时,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该村还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约100亩,种植1万余苗连翘树,这些连翘今年已经开花结果。该村还举办了连翘种植管理培训班,每户发放教科书两册,推进村民变股民,资产变股金,劳力变工资,实现村民在家门口致富,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徐森对中药材很感兴趣,在校时就考取了“职业药师”证。他生在农村,如今又选择回到农村,并立志接好“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把青春奉献给扶贫事业。

如今,山底坡村共种植连翘1000余亩、柴胡500余亩、黄芩200余亩,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既绿化了山坡,又增加了收入。今年,初见成效的中药材产业将给全村种植户带来近100万元的收入。

绛县人民医院驻山底坡村第一书记徐森和村干部在查看柴胡的生长情况。 裴旭薇 摄

信心也是生产力

时隔5年,今年64岁的贫困户王庆云选择重新从事养殖业,他花9万多元从闻喜县买了66只羔羊,按照他的计划,现有的羊今年年底能卖3万元,通过繁殖和买小羊羔,3年后,他的养殖规模会扩大到1500只羊,这样下来,每年的收入将在10万元左右。

王庆云家庭是山底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有一个80多岁的母亲常年卧床,还有一个60多岁的智障弟弟多年一直跟随他,妻子患病每月需要300多元的医药费。一大家子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尽管生活很辛苦,但他仍然想要通过努力劳动来改善全家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政府这么好的政策帮咱们,咱也要自力更生,不能总给政府添麻烦。”他告诉记者,5年前,自己曾经在山上放过羊,但由于感染了羊疫病,100多只羊几乎全得病死了。当时,他的父亲生病没人照顾,无奈之下,他只好把剩下的羊卖了回家照顾父亲。

这一次,王庆云是下了决心要过上好日子。他告诉记者,买羊的钱有将近8万元都是从亲戚那里借的。这几年,他通过找别的养殖户咨询、上网学技术等方式,一直在学习养殖技术,加上自己有一些经验,他觉得,养羊能挣钱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最关键的是,村里的帮扶工作队给他们提供了专门的场地和小额贴息贷款,而且会帮他联系畜牧专家,在养殖技术方面给予专业指导,这无疑增加了他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的底气和信心。

在山底坡村,像王庆云这样从事养殖业的还有7户。对于有养殖意向的贫困户,帮扶工作队忙前忙后帮助他们跑手续,申请小额贴息贷款,对他们进行养殖技术培训,真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切实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做到“志、智”双扶。

在绛县人民医院的帮扶下,山底坡村的贫困户家庭收入从2014年的2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5000元左右,该村也于2018年10月底整村脱贫,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除此之外,该院发挥自身优势,每年组织一次大型义诊,带着医疗设备、医护人员来到山底坡村,为村民进行免费体检,并为村里7个村民联系医院和专家,实施了膝关节置换术……徐森告诉记者,他和扶贫工作队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脱贫路上绝不让一个老乡掉队”的庄严承诺,为贫困村带来致富的新气象、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