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编者按: 我县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几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回望脱贫攻坚历程,道路曲折而艰辛,足迹深刻而隽永。在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展示驻村帮扶工作一线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集中展现驻村帮扶取得的成效,讲好绛县扶贫故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县委组织部在全县开展了“我的驻村帮扶故事”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驻村帮扶干部的积极响应。本报将连续刊载,以期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展示全县驻村帮扶工作成果,希望各乡镇、各部门、各驻村工作队取长补短,追赶超越,再创佳绩,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绛县奠定坚实基础。

县财政局驻古绛镇下高池村工作队事迹展

工作队简介:古绛镇下高池村位于古绛镇西北方向,距县城10公里,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绛县财政局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以来,秉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服务宗旨,严格遵循“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从就医难到新卫生室升级改造完成,从行路难到园区道路建设、进村道路亮化、村主干道路硬化,从脏乱差到绿化满村、文化墙变动、垃圾车垃圾池建设,从水网老化到家家户户改造入户、下水道清淤及更换下水道盖板工程,从以往的靠天吃饭到新建93个蔬菜大棚助老百姓增收,都离不开驻村工作队员的倾情付出和村民的努力奋斗。五年来,共帮助下高池村58户25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摘掉了穷帽。

村卫生室改造

下高池村58户贫困户中有慢性病的贫困户就有10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就有10户,而下高池村卫生室年久失修,村民看病成了难题,工作队争取扶贫资金15万元,对村卫生室进行改造。

水网改造

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人畜饮水更是重中之重。2019年,工作队在走访贫困户过程中了解到,村里每天只有半天供水,有的地势高家庭在冬天更是直接停水。工作队和村委及时进行调查,了解到蓄水池因老化只能蓄水原先的1/2,供水主管道也发生破裂,工作队连忙打申请报告,在县包村领导的支持下,争取扶贫资金48万元,新建设一座蓄水池,并对村供水3条主管道进行更换,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吃水,使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修 路

路通百通,在驻村工作队的沟通协调下,投资近50万元把原先粉化严重的村主干道上铺设了一层沥青,路段全长2000米,路面宽7米,厚度7公分。又申请40万元用于投资村东蔬菜大棚种植园区1000米道路的硬化,方便村民出行。

产 业

下高池村历年来主要是以玉米、小麦种植为主,附加值低。如何让农民在土地上获得更大的权益,调整产业结构,打破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成为工作队的主攻方向。经过多方调研,科学论证,仔细研判,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去长治市、长子县等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科学论证,最终确定了以发展蔬菜大棚为特色产业的致富项目。刚开始有的村民有顾虑,工作队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带动部分贫困户参与,2016年投入资金 70万元建设蔬菜大棚51个,当年每个大棚收益达到1.5万元,亩产收益是传统耕作收入的10倍以上,使贫困户当年建棚、当年收益、当年脱贫。2017年又投资38万元建设高架简易大棚18座,韭菜大棚12座。2018年对简易大棚进行升级改造。2020年新建改造韭菜大棚25座。以2019年为例,每亩大棚平均投入3600元(种苗、有机肥、浇水费用),五月份菜椒上市,亩产10000斤左右,每斤平均0.8元,仅大辣椒一项收入就将近万元,后季西葫芦价格颇好,亩产万斤左右,平均收入1.5万元,两季合计每亩收入达2.5万元,管理好的还要更多,让村民确实感受到蔬菜大棚带来的甜头,没想到一年时间贫困户就变成万元户。目前93座大棚像一片白色的海洋成为下高池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周边村在下高池村的带动下蔬菜种植近千亩,产值近千万元。

大棚蔬菜撑起致富路
——下高池村张贵财产业脱贫纪实

张贵财,绛县下高池村人,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有点“贵”气,有点“财”气,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更是闻名十里的“种菜达人”。

生活所迫做起“苦劳力”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年收入近20万的张贵财,几年前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张贵财的贫困与村里的整体贫困不无关系。下高池村位于县城的西北方向,距县城10多公里,地势偏远。闭塞的环境导致村民文化程度整体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沿袭着上几代人的耕种习惯,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靠天吃饭,经济效益低。张贵财也不例外,几亩地微薄的收入,压根不足以支付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两个十几岁的大小伙,经常因为生活费少在学校缺衣少食。

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张贵财曾去砖厂当搬运工。他每天起早贪黑、人晒得漆黑,手磨得全是老茧,即使这样一家人依旧是紧张度日。2014年底,张贵财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变从发展产业开始

张贵财脱贫致富也与下高池村的发展息息相关。2015年,下高池村“两委”因地制宜,宜菜则菜,在古绛镇党委的支持下,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到长治市长子县考察大棚青椒种植项目。驻村工作队赶紧找到还在做“苦劳力”的张贵财,劝说他“村里要搞大棚蔬菜种植项目了,过几天会组织人参观,你家有劳动力,我们给你报上名,先去参观感受一下。”在工作队的引导下,张贵财作为贫困户代表之一,参与了这次考察。“进了人家的村子以后,都看不到地,全是大棚的白顶,真整齐,人家是公司统一规划管理的,辣椒种得真好,个大肉厚,真羡慕。”张贵财至今忘不了当时内心受到的冲击。

2016年,大棚蔬菜种植项目确立,村里流转100亩土地建大棚,准备成立蔬菜种植基地,吸纳贫困户。可张贵财犹豫了,虽说大棚挣钱,但投资也大,从哪来那么多钱投资?驻村工作队了解了他的顾虑后,赶快跑到他家解释,“建大棚是村集体项目,大棚建好后承包给个人种植,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主,不用个人投资。”张贵财心里一波涟漪平了,但转念一想,“还是不行吧,我没有种过菜,想把大棚种好那是需要技术的,万一赔钱了咋整,我可折腾不起。”“放心吧,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顾虑,村里和我们都会考虑这个问题,哪能放任你们自己瞎种,村里会聘请一位技术员,就跟我们一样,驻村,直到教会你们为止。”工作队的劝说,终于打消了张贵财的顾虑。

按照村里的规划,建设51个温室大棚,3—7月种植青椒(直椒和圆椒),8—11月种植西葫芦,有两季收益。但张贵财还是不放心,他小心翼翼的承包了2个大棚,生怕赔了钱使家里雪上加霜。于是,他紧盯着技术员,技术员让下一步干啥,他回到棚里立马执行。定期组织的培训会,他一次不落,他说,“学了技术,才发现很多种植误区,以前农民种菜都是瞎种,没有产量,种下只够自己吃。”就这样,从育苗到栽种再到开花坐果,张贵财每干一步,都要跟技术员确认一下是否操作无误,看到张贵财棚里青椒的坐果率,技术员喜笑颜开地对他说,“老张啊,你这没问题,一棵苗上结七八个果,坐果率说明你种青椒技术已经可以了,就等着卖钱吧。后半季咱们再种西葫芦,西葫芦比这简单,对你来说,就轻车熟路了。”

果不其然,2016年,张贵财的两个大棚收入达到近3万元,他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7年,村里又新建了18个大棚,赚到“第一桶金”的张贵财早就盯上了这些大棚,他主动找到村里,又承包了2个,凭借小额信贷政策,他又贷款5万元投资了两个韭菜大棚。他盘算得好,“青椒3—7月份种植,西葫芦8—11月份,韭菜从立冬忙到来年2月份,时间正好能错开,这样全年都有收益。”“那么多活,你能干过来吗?”“现在忙不过来就雇人干。”话语间,张贵财流露着自信。

现在张贵财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7个,占地10亩。前半季,青椒亩产6500—7000斤,总收益8.5万元左右;后半季,西葫芦亩产8000—9000斤,总收益8万元左右。韭菜大棚2个,占地2.5亩,收益3万元左右。一年下来,张贵财的收益近20万元。

变身“种菜达人”

同样是种大棚蔬菜,张贵财每棚产量总比其他种植户多个2000-3000斤。2018年很多种植户的青椒苗出现了病毒,叶子发黄,苗不长,坏死了很多,而张贵财家的蔬菜棚却丝毫不受影响。这可急坏了其他贫困户,“老王,你看就你种的菜没出问题,产量这么高,你可不能保留,得教教我们呀!”“看你说滴,保留啥哩,你们不懂啥就来问我,我打啥药、下啥化肥,我都和你们说着。”就这样,自技术员离开后,张贵财变成了“技术传承人”,一步一步地指导着其他蔬菜种植户。

渐渐地,十里八乡都知道下高池村蔬菜种得好,下高池村的张贵财蔬菜种得最好。在下高池村的带动下,周边很多农户也开始种菜,慕名前来请教张贵财。后来,大家都开始称呼他“种菜达人”,信他的人、请教他的人越来越多,他推荐的化肥,种植户既怕买不对,又怕买贵了,于是张贵财干脆代销化肥,为种植户提供便利。

“前几年日子真难过,咋也不敢想一年能收入20万,国家扶贫政策真好,也多亏了村里和工作队的帮助,让我这个农村苦劳力打了‘翻身仗’。”王贵财时常满怀感激地对别人讲。

如今的张贵财,依旧一年到头忙活着他的地头活,妻子干不了棚里活,到外面务工。大儿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除了帮张贵财干棚里活,收麦季节还去帮人开联合收割机赚钱。小儿子大学毕业,在北京一家小儿子大学毕业,在北京一家设计公司上班,全家人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