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神农氏”。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素来深受大众喜爱。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饮茶习惯,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其中不仅包含了最基础的饮茶活动,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其人文精神。中医学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中医养生文化对茶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在饮茶活动中不断探索其健康属性,从根本上认识和体会到饮茶的价值及意义。正因如此,中医养生与饮茶相结合的休闲茶馆、养生馆等如今盛行,使得饮茶在大众生活中越来越常态化。然而由于茶叶工艺复杂、种类繁多,以及人群体质不尽相同,要遵循养生之道,不仅要找到适合自身的茶叶品种,同时也要顺应四季科学饮茶规律。
茶叶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称之茶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此外,《本草拾遗》中曾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从诸多著作中不难发现古人善用茶药治百病。从中医学及养生角度,茶性之寒温及相关饮茶宜忌是大众所关注的问题。我国首部官修本草学专著《新修本草》中记载:“茗,味甘、苦,微寒,无毒。”此外,我国首部由陆羽撰写的茶学专著《茶经》同样也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
由于茶叶的性味苦寒,故善于清热降火,治疗热证。除此之外,茶叶还具备醒神、解渴、消食、祛痰、清头目、利小便等效用,不同种类的茶叶在功效上则会有所侧重,如《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雨前茶(龙井茶)除了上述茶叶功效之外,还具有利咽、补中益气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茶叶味苦性寒,历代医家不主张过度饮茶,认为其存在寒胃伐脾、耗损精血、消人脂膏等弊端。
喝茶养生除了需要考究茶性寒温之外,也要顺应自然,做到四季有别。
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在选择茶叶时可选用花茶,例如茉莉花茶,其性味辛、甘、凉,可助体内冬季寒邪排除,促进阳气生发。夏季养生,由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发,易受风寒之邪侵袭;同时,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应防止湿邪侵袭,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此时应喝绿茶为主,有益于清热降火,尤以喝热茶为佳。秋季以燥为主气,燥邪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此时可饮用青茶为主,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醇厚,不寒不热,润喉生津最为适宜。冬季寒邪侵袭,万物蛰伏,冬季养生着眼于“藏”,以肾为本,食宜温补,因而冬季饮茶以红茶为佳。红茶温补阳气,此外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类,增强御寒能力。
中国饮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作为养生保健饮品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长期科学饮茶确实能够养生保健。但值得注意的是,茶叶毕竟不是药物,不能指望其立竿见影有效果,更不可以作为“三高”人群的药物替代。与此同时,由于每个人自身体质不同,饮茶有所偏好,不可一概而论。总结历代饮茶宜忌,可以归纳为:宜少饮茶、宜饮热茶、宜饮好茶、宜饭后饮茶;忌饮茶过多、忌饮冷茶、忌空腹饮茶、忌酒后饮茶、忌与盐同饮以及虚弱之人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