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黄芪补药之长本草上品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在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意思是说,“黄”描绘出了黄芪药材的颜色,“耆”则高度概括了黄芪具有补益、补虚、延缓人体衰老之用。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入药部分是根部,主根深长,坚实而绵韧,切片味微甜,气清香。横断面为椭圆形,呈同心环状,分外环和内环,外环黄白色,中心淡黄色,有着放射状的纹理和裂隙,好似盛开的菊花,称为“菊花心”。

黄芪主产于我国西北地区,紧实如箭,折之柔韧如棉,故又名“箭芪”。山西省祁州市五寨县所产黄芪,以色鲜、味浓、质优闻名中国,它根芯纹路清晰,切片饱满,口味回甘,香味浓郁。五寨县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四季气候分明,常年光照充足,还有较大的昼夜温差,黑红色的砂坡土地,富含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且无工矿企业对土壤造成污染,这些都是黄芪生长的最佳天然条件。

黄芪入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医方书、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治疗骨疽的记载。生黄芪对于气虚引起的自汗、反复感冒等都有很好的效果;炙黄芪则有补中益气健脾的功效。

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八个方子用到了黄芪,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防己黄芪汤等。“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制的当归补血汤是补气生血的基础方,虽然命名为“补血方”,然而方中黄芪的用量是当归的5倍,充分体现了“气行则血行”的中医原理。李东垣还有一个著名的方子补中益气丸,重用炙黄芪,利用了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能。近现代著名中医家张锡纯创立的升陷汤,重用生黄芪也是为了取其“能补气,兼能升气”的功效。

黄芪不仅可应用于内科疾病,对于外科疾病也同样有效。张锡纯开创的内托生肌散以黄芪为君药,对于肌肉溃烂不能愈合的病症,包括糖尿病足,都有非常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