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本期共8版(1-2-3-4-5-6-7-8)
“绛县老人”的故事

《辞海》中有一个词条是“绛老”,它的解释是这样的:“春秋时晋国绛县的老人,用隐语说出他的年龄,师旷推知为七十三岁。”

绛县老人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个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543年,当时晋国的君主是晋平公姬彪,他的母亲晋悼夫人娘家在杞国,为了帮助杞国筑城,他们在晋国征用了许多民工,完工后,晋悼夫人宴请民工代表,其中有一位来自绛县的白胡子老头也在赴宴之列,晋悼夫人觉得好奇,问明原因后得知,老人因为没有儿子,才被征为民工,晋悼夫人又问老人的年龄,老人答道:“小老百姓不知道纪年,只知道我出生那年的正月初一干支是甲子,到现在我经历了四百四十五个甲子,最后一个甲子过了三分之一了。”

由于人们习惯于将60年叫做一个甲子,按照这样的理解,四百多个甲子,老人应该有两千多岁了。晋悼夫人一时难以理解,就让官吏们解读老人的话,后来谋士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老人的年龄。最容易理解的一种计算方法就是60天也是一个甲子,老人所经历的甲子数加起来,是73岁。这在当时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0多岁的社会中,已经是相当高龄了。

当得知绛县有这样一位老寿星还在服劳役后,各级问责便自上而下的开始了,晋平公问主持国政的卿大夫赵武,赵武问绛县的大夫,最后免除了主管征兵、征劳役的官员舆尉的职务,赵武还亲自请老人出来做官,老人以年龄偏大为由婉拒,最后给老人封了个主管边疆农耕比较清闲的小官“县师”。这就是《左传》上记载的绛县老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传说绛县老人年龄超过四百四十五岁而封为道教神仙,并取故事中的正月初一为绛老生辰,直到现在台湾的道教庙宇中仍于正月初一祭祀绛老。这是将“绛老”神化了,其实绛老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老人说自己不懂纪年,却把历法甲子记的这么清楚,清代《绛县志》有一篇《绛老问答》的文章,这样评价老人的智慧:其姓名轶事虽不可知,而独以甲子纪年,今古未闻之奇。因此,后人把他作为智者的化身。因其当时活过了一般人两倍以上的高龄,便有众多文人墨客纷纷赋诗填词或提写匾额,将绛县老人固定为长寿老人的一个代表符号,于是衍生出了绛老、绛人、绛生等多种名词,如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这样的诗句“天清婺女出,土厚绛人多”,宋代大诗人苏辙有“早岁识岩客,近时逢绛生”的诗句。留存于世的清代“绛县遗风”、“绛甲宏开”寿匾上的“绛”都指的是长寿老人“绛老”。

县博物馆现仍存有清代立于绛县县衙内的绛县老人画像碑。

·厚重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