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封戏台坐落在绛县董封村的泰山庙里。始建于元代中期。当时,村里正集千家之力扩建泰山庙,唯有正南面的戏台因财力不足无法动工,在人们发愁之时,有个叫董龙的汉子站了出来。
董龙出生在董封村,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的58世玄孙。
在先辈们忠义爱国,直笔正史的豪情熏陶下,他主动组织了“百戏班”在晋南一带入乡进城演出,倡导教化,弘扬清风,很受老百姓欢迎,现在,看见乡亲们有难处,毅然决定由他的“百戏班”承担筹资。他动员一班人马,四处巡回义演,所得财物,全部用于戏台建设。历经三年,“百戏班”走遍了晋南、豫西、陕北的山村城镇,终于使董封戏台圆满竣工。
董封戏台建成后,“百戏班”先后上演了《西厢记》《墙头马上》《单刀会》《黄鹤楼》等戏曲,很受百姓欢迎,董龙和董封戏台一时名声鹊起。几年后,因他不屑与贪官地痞为伍,也受到了黑恶势力的嫉恨。他倾心打造的《赵氏孤儿》《窦娥冤》等戏搬上戏台后,被诬陷是辱骂朝廷、鼓动造反,“百戏班”因此受到血腥镇压。董龙不幸被杀害于绛城西门外,其余人员被遣散或流放。董封戏台从此沉寂多年。
明永乐年间,董封举人石坚单人独马出使域外、义正辞严征服高丽皇帝,被朝廷任命为按察司使后荣归故里,重新翻修了戏台大顶,又邀各地戏班纷纷登台献艺。宣德年间,官居广西道御史的董封人郭鑑年老回乡,根据董封村善于舞狮的传统,将广西的“南狮”和本地的“北狮”艺术结合,并将舞狮表演搬上戏台,董封戏台再次走向兴盛。
随着戏台的年久破损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明万历四十年,董封戏台按原来的遗构进行了重建。清嘉庆四年又增建三面观抱厦。董封村的大户刘家,在对面增立了大型成双的石狮子、铁旗杆等装饰,与戏台相得益彰,成为戏园的一大靓丽景观。解放后,董封戏台分别于2001年、2010年进行了落架大修和维护。
七百年来,董封戏台演绎出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悲喜大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殿堂。
现在的董封戏台,雄伟壮观。建筑面积102.4平米。砖构台基,石条压面,台高0.9米。台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立柱粗壮,上施圆木大额枋,月樑式平樑,前后檐下柱头斗栱五踩双昂。里转斗栱出45°斜栱,后檐大斗为梅花形,用翼形令栱。戏台左右各有原门楼一座,面宽一间,进深两椽,单檐悬山顶,八字墙,柱头翼型拱。戏园占地1216平米,台前两侧是清代厢房,长达20米。风格独特,一派生机。这正是:
董音犹在,古来今往一场戏;
封地长歌,荣辱兴衰千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