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远古探秘·
我县两处摩崖石刻都记些啥

绛县山峪之中存有多处古代摩崖石刻,其中有两处比较重要。一处在卫庄镇张上村东华山白云洞外的崖壁之上,是后晋天福三年(938)的石刻。一处在陈村镇东峪村的八宝滩,是明洪武十年(1377)的摩崖石刻。

东华山白云洞外的摩崖石刻,长方形,高118、宽160厘米。魏碑体,共70行,每行57字,每字约1.5厘米见方。题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卷并序,保存状况良好。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文,是自唐朝以来一直传诵的咒语,通常刻于高山之上或置于楼台的经幢上。经文中说,诵读此经“能净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其序文由唐代定觉寺主僧志静撰写,序文中讲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经过:古印度一个法号叫佛陁波利的僧人于仪凤元年(676)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顶礼膜拜后,忽见一位老人(文殊菩萨化身)用印度语问他:“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顶尊胜陁罗尼经》能灭众生恶业。”不知法师是否将此经带来?佛陁波利答道:直来礼谒,未带经来。老人讲:不带经来,纵然见到文殊,也未必相识。于是,佛陁波利又返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陁罗尼经》,至永淳二年(683)回至唐都长安,交于皇帝,译成中文后在汉地广泛流传。东华山摩崖石刻全文刊刻了这篇序文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卷。

查阅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清顺治16年版《绛县志》,对东华山摩崖石刻是这样记载的:“洞外就崖磨刻佛经一卷,末注晋天符五年白云子书。按晋无天符年号,疑为天福所误也。”以后多版《绛县志》均沿袭了这一记载。然而,2015年夏,笔者到实地拓回该石刻拓片后,发现这是一误记讹传。末记实为“大晋天福三年”,“裴琪书”。并记载有“太阴寺崖……”,只可惜“崖”字后面多字残缺。白云洞也并非天然石洞,洞口有门窗遗迹,是否此处就是未曾找到的太阴寺上寺,有待进一步考证。

八宝滩摩崖石刻,长方形,高50、宽30厘米,只有5行,中间套刻一人物肖像。石刻全文为:“洪武十年夏六月,会稽赵彦贞、古绛李□□、句吴严公清敬为亲王宫室采办石青事至此,旬日之上,事毕而还,书此以纪岁月云。监工则华赟、周师颜也。”

石青是一种蓝色的矿物质(蓝铜矿)颜料。明朝建立之初,大兴土木,为亲王宫室采办颜料,对于宫廷来讲,可谓一件大事,采办官员来自遥远的首都南京,并有两名监工督办。此石刻的记载,说明当时绛县紫家东峪的石青是非常著名的上等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