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郭成才抚养革命后代

1946年的正月初八,山寒地冻,滴水成冰,西北风席卷着中条山的沟沟岭岭。

在绛县迴马岭一个隐蔽的杈把沟里,纪平的妻子杨廷珍即将临产,组织安排她住进了贫农郭成才家里。

当时,由于叛徒的告密,敌人得知纪平是绛县四区的区委书记,妻子杨廷珍是公安局侦查员,更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纪平还是北方局书记杨尚昆的文书,杨廷珍是“杜八联”的成员。于是,国民党伪政府陈子文派匪兵开始了疯狂地搜山。

得知这一消息,县大队及当地民兵迅速对敌人进行了反包围,密集的枪炮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杨廷珍在一位女同志的帮助下,躲到杈巴沟后面一个山洞里。她肚子疼痛难忍,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汗水浸湿了头发,湿透了棉衣。马上就要分娩了,这可怎么办?护送的女同志捡了一些树叶铺在地面上,让她坐在上面,背靠着石头暂时歇息。

夜幕降临了,早春的气侯依然寒冷,北风夹杂着砂石和尘土拍打在人们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痛,几个人在寒风中发抖着。山下终于传来了山喜鹊的喳喳叫声,那是郭成才传来的安全信号。敌人走远了,杨廷珍在女同志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郭成才事先安排好的牛棚中。

屋内炉火还未来得及点燃,一个幼小的生命就降临到人间。看着襁褓中的女儿,虚脱的母亲发出一声苦涩的叹息。

孩子刚过满月没几天,解放绛县的战斗就要打响了,杨廷珍只好把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寄养在郭成才家,为女儿取名纪维黎。临别时,她含泪对郭成才妻子说,如果我为革命殉职,希望你把孩子养大成人,等到革命胜利了,把孩子转交给组织。此时,郭成才妻子刚生下一个男婴夭折了,正好有奶水喂养黎儿。黎儿的出现使这个刚刚失去孩子的家庭出现了一丝希望。为了防止走漏消息,郭成才给孩子改名叫郭铃铃。平时,小两口除了忙农活就是精心照顾孩子。郭成才是个心灵手巧的人,用山间的荆条为孩子编织了一个摇篮,挂在院内的树下,周边插满各色的野花。每天忙完农活回到家中,他顾不上休息就到摇篮边来逗孩子。他们把家中的玉米驮到山外换来米粉和面粉,混和着喂养这个小女孩,他们把铃铃当作自已的掌中宝心头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孩子已经6岁多了。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铃铃吃过早饭到郭成才的前院去玩。院子的北边有棵香椿树,香椿树上长满红嫩的香椿芽。

郭成才拿着钩子在钩香椿芽,铃铃蹦跳着跑到树下,一边捡香椿芽,一边往篮子里放。从天而降的香椿芽犹如一个个小小的降落伞,煞是好看。小姑娘边捡边从空中接,她忘记了脚下的一切,一个大香椿从天而降,犹如天女散花,她飞快地奔过去,没想到脚下悬空,一下子从院子的墙角坠入沟内。

这可吓坏了郭成才,他一边跑一边叫:“铃铃,铃铃,孩子不怕。”只见孩子脸色苍白,浑身是土,额头上有个大包。他急忙把孩子抱起,轻轻呼唤着孩子的名字,摸摸鼻孔,还有呼吸,把眼睛翻开用手电光来回晃动,瞳孔还在转动。他掐了一下人中,孩子没有任何反应,急得汗马上冒了出来。

当时十里八乡根本没有医生。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郭成才妻子说孩子的魂是不是让吓跑了。她端来半碗水用三根筷子插入水中,三只筷子直直站立,夫妻俩站在桌前呼唤着孩子的名字,那声音里满是焦急和无助。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当他们再次走到桌前时,炕头的孩子微弱地叫了一声“大”。孩子终于醒了,他们扑到炕前,放声大哭:“铃铃呀,你可吓死大和妈了呀。如果你有个好歹,我可怎么向你的父母交代!”

1954年,纪平的战友在返回家乡沁水县时,接走了纪维黎,在以后的日子里,纪维黎也常常回来看望她的养父和养母。

这真是军民鱼水情,世代传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