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南城村 农耕文明村落民居“活化石”
◆ 张志善

南城村因历史久远、古建完整、文化底蕴深厚而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誉为农耕文明村落民居“活化石”

南城村,距山西绛县县城4公里,其村名与晋国古都车厢城有着钟响磬鸣的联系。它从遥远的西周穿越沧桑岁月而来,向人们述说着过往的沉浮和曾经的辉煌。

南城村有一块古老的石匾,青石质,阴刻“车厢古迹”繁体行楷字体。此石匾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镶嵌在绛县城门楼上的《晋旧都》石匾遥相呼应,形成互为联系的证据链,有力地证实了车厢城曾是晋国的古都。

车厢城形如车厢,地处南城村南,与南城村影不离灯。经过历朝历代的战争洗礼与风雨侵蚀,斑驳累累地盘旋在中条山腰的沟畔,伏卧荒崖的遗迹宣示着它曾经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都城。

车厢城建于晋献公8年(公元前669年),北魏时重修。它地处绛塬中脊地域,雄踞于中条山东段北面,被深约30米的东、西两沟夹峙其间。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为50米,面积约30亩。城外沟内有不竭的水源,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城四周依沟建有高厚的城墙,西北角开凿隧洞式土门一道,内外上下均为75度陡坡。可谓关高城重,固若金汤。

车厢城城东有洼地2亩许,俗称“牢固坨”,据说为当时的牢狱。临沟畔筑有面积约10平方米的土台一座,台顶平坦,巍然耸立,传说是“岗哨台”或“烽火台”。城北不远处是常年奔流不断的涑水河。城南背依中条山支脉的湫池山,不仅岭高险峻,地势独特,而且风脉优异,景色宜人,给人一种“风吹山带遥知雨,气压云层两重天”之感。城的正南10余里,直达山西南疆的“咽喉”——横岭关。越关南下,渡过黄河,则抵春秋时期周王城洛阳京畿,亦即晋文公受王命平叔带之乱,为护周襄王复位,于晋都绛举“尊王攘夷”义旗,誓师率命所经之路线。

车厢城,曾为晋国古都,有翔实史料可查。据明朝年间的《绛县志》记载:晋献公八年,“献公派士建都城聚(聚,即今绛县城南5公里的车厢城),将桓、庄之族群公子全部杀光,继而将聚命为绛,从而晋国定都于绛。”

在清乾隆时期,授文林郎绛县知县白山拉昌在《新修绛县志序》中言:“绛县古晋都也。今之曲沃与翼皆绛地分疆画界各据所守……”清光绪年间花翎同知衔绛县事习安刘斌在《续绛县志序》中也称:“绛在春秋晋时固一大都会,其为地固不狭……”《平阳府志》也明确记述:献公继位后“弑群公子而徙都于绛,故命士城绛深其宫,自献而下历惠、怀、文、襄、灵、成,传至于景公十五年乃迁新田。”上述所言之“绛”,即现在的绛县车厢城。

大量权威性史料的记述也说明了车厢城曾经为晋国古都。《方舆纪要》载:“聚,即今山西省绛县东南十里之车厢城。”《史记·晋史家》《诗谱》《中国地名大辞典》《元和志》《地名补注》《春秋故事》等林林总总不下10余种的史书无一例外地肯定了这一论点。

自晋献公八年建都于绛,次年迁徙于车厢城,历经84年,为晋国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直至景公十五年,由于梁山崩,景公恐于地处中条山坡的晋都发生类似危险,方才迁都于平地之中的新田。

因了车厢城与南城村比肩联袂,唇齿相依,所以南城村的村名也就自然而成。

车厢城东、西、北隔沟环围东南城、西南城、裴家城堡三个村庄,三村鼎立,隔沟呼应,是当时外围驻军防地。三村间的桥头旧有砖砌的“镇风门”,门额石镌“晋大夫士蒍故里”。此匾留存至今,与《绛县志》的记载无可辩驳地印证了南城村即是晋大夫士蒍的故里。

士蒍,士氏,名蒍,字子舆(《刘氏族谱》谓士蒍讳荣信,字世郎,又字博,号太光,称其为“世郞公”)。生于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卒于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年),祁姓刘氏第52世祖。

士蒍是一位足智多谋且善断的晋国大夫,在晋国历史上著名的“曲沃代翼”事件中,正是士蒍为晋献公制定了分化离间、各个击破的周密处置计划,使得小宗曲沃派经过3代人的努力,杀死晋国的晋昭侯、晋孝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5位国君,驱逐了1位国君晋鄂侯,最终以绝对的优势取代了大宗翼城派而称王称霸。

士蒍在任期间,制定了一套有利于晋国发展的法度,直到晋悼公即位后任命右行辛为司空,仍然令他学习并恢复士蒍治理晋国的法度。

士蒍之法的内容今已不详,根据史载略知的有:政治上大胆起用异姓人才,实现“国无公族”,彻底解决了公族争夺君位的问题,加强了君权的基础,维护了晋国的统治;军事上将晋国军队从一军扩充为两军,壮大了军事实力。晋国亦因此强势推进对外开疆拓土,先后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成语典故“假虞灭虢”“唇亡齿寒”即出于此时。

士蒍后世大宗世代称士氏。士蒍有两子,长子士缺,次子士毂。士缺又有两子,幼子名士会,是为范武子,士会后累迁至晋国正卿,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为范氏始祖。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雃侍秦,立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其后代。士燮生范宣子士匄,善刑法,执政晋国。士匄生范献子士鞅,又为晋国执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士吉射贪婪刚愎,为赵简子所驱逐,范氏由此退出晋国政坛。此时,士蒍已是子孙满天下。

迄今,“晋大夫士蒍故里”的石匾仍安放于南城村,南城村也因历史久远、古建完整、文化底蕴深厚而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誉为是农耕文明村落民居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