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民间艺术
奇 石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绛县得天独厚的奇石资源。历经亿万年的冲击与磨砺,通过自然抛光,形成诸多表面光滑的圆形、椭圆形、方形、条形、梯形、圆柱形等外形不规则的石头,其大小、重量适中,石种多样 。美妙的奇石激起了当地文人雅士的浓厚兴趣,21世纪中期,孙凯、张登云、王宏群、刘成龙、王军、马水利、李武军、石集合、李林福等同志便利用闲暇,爬山入峪,下河进滩,寻觅奇石。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加入此行列者越来越多,收藏的品位越来越高,由当初的个别机关干部到现在的行业众多,由起先的各自为战到后来的有序开发,由原来的把玩收藏到如今的品赏交流,以致发展成一种独具一格、颇有潜力的产业。2010年4月25日,成立了由40余人参加的绛县奇石协会,并在县城中心办起了一个面积120余平方米的“涑源奇石馆”,馆内展出代表作品两百余件,多数作品由石形、石色、石纹等巧妙、有机组合构成了各种图像,或一石一景,或一石一物,姿态各异,形状繁多,形象绝无雷同,有风峦起伏、苍翠欲滴、风景如画的;有云雾缭绕、古树苍郁、茅屋数间的;有石峰林立、流水潺潺、峭壁悬崖、直插云霄的;有古今中外的各种人物石;有各种各样的神化故事石;还有奇花、异草、苍松……形、神、境兼备,情、趣、意皆具,犹如立体之画、无声之诗、凝固之乐,惟妙惟肖,美不胜收。如今,绛县奇石已走向市场,收入不菲。有的还参展获奖,如,在山西省第4届赏石文化博览会中,孙凯的《马上封侯》和董俊德的《达摩》分获银奖,张登云的《寿》和刘成龙的《金钱石》分获优秀奖。

葫芦艺

葫芦是由圆构成的,象征着和谐美满。不但在古代绛县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围绕葫芦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无疑是构成绛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绛县的葫芦艺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火画葫芦,又名火绘,火笔或者烫花葫芦。以申王坡村的张金燕、卓子沟村的曹志文为代表。利用灼热的工具在葫芦表面的木质层上,烙烫出焦枯痕迹形成图案。工具有新旧两种,新者用电笔,旧者用火香及火针。另一类是针(刀)刻葫芦,就是以针或刀在葫芦上刻划表现各种图案。针刻葫芦采取的是圆球状的小型葫芦,所刻文字图案精微。其格局图案性强,较多的是以环形图案作顶部和底部的纹饰,腹部以直线作均等分割,便构成若干画面空间,其间或刻画、或刻书,也有针刻书画并茂的。针刻葫芦中的精品,属微雕一类。而刀刻葫芦或系浅刻阴文花纹,或缕刻透雕图案。花纹均为以线刻、点刻组成的图案。刀法流畅,线条飞动,具有粗狂醇朴的情趣。以中信机电公司17厂的干部王学哲为代表。他们以历史或现代题材为基础,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去创作,因此形成葫芦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故绛人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