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磨里峪的深山密林处,有一个红色的革命根据地——迴马岭。抗战期间,在中共绛县县委、县抗日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同舟共济、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谱写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保家卫国之歌,做担架支前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1943年冬,抗日前线担架紧缺。根据上级指示,绛县县委、县抗日政府要求迴马岭村赶做一批担架。村干部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制作担架事宜。广大村民踊跃报名,最后挑选出乐10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成立了担架制作小组。组长由李及章担任,由杨富贵协助。
为什么会挑选李及章做组长呢?原来,小伙儿李及章心灵手巧,擅长做木工。只要是平日里的生活用具、农具,他都无师自通,做得有模有样,既结实还耐用。村民有木工活都找他帮忙。现在让做担架,他可是新媳妇上轿——头一回!以前没见过,更没做过。这时,绛县抗日政府教研科长李光之看出了他的顾虑,拍拍他的肩说:“小李,别担心,我给你做技术指导!”李及章回过头,憨厚的笑着说:“有您做指导,我保证完成任务!”
在李科长的指导下,做担架的工作很快就开展起来了。李科长就地取材,随手捡起一个土块儿,在地上画起担架设计图来。在哪儿打眼儿、怎么穿绳、怎样装背带,都画得明明白白。这下李及章做担架就成竹在胸了。他马上安排其他几个小伙儿,负责上山砍木杆。
近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自小在山里长大的孩子。自然知道哪里的树木适合做担架杆。他们当天就腰别斧头,肩搭绳子和干粮上山去了。他们在山上选好树干,砍去多余的枝杈,截成需要的长度。这帮小伙儿,干活还真不含糊,一上午就砍了三十多根。他们把木干扛回去摆放在村里安排好的小院里,下午又去砍第二批木杆……
山里的冬天特别寒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吹得人脸生疼。太阳也怕冷似的,早上迟迟不露脸,下午没多大功夫,就躲到山后去了。他们的手冻裂了,脚冻肿了,为了赶制担架,早已顾不得这些了。实在冻得不行了,他们就跺跺脚,搓搓手,把手放在嘴上呵点热气,然后接着干。
李及章和杨富贵,要先给这些木杆剥去外皮,然后才能在上面打眼、穿绳。他们每天都是早早赶到院里,把需要干的活安排好,把需要穿绳子的担架归置到一处。当时已近隆冬,天又下了几场大雪。崎岖不平的山路更不好走了,杨富贵在路上摔了几个骨碌才来到干活的院里,他看到李及章又早到了,抓过的木杆上,有好几处血迹。他知道,是及章手上磨的血泡又破了,关心地说:“及章,你歇一会儿吧,这活儿一时半会儿也干不完。”李及章抬起头,目光坚毅,声音低沉而有力地说:“富贵,前线的将士们,可是为了早日打跑日本鬼子在拼命了,我们再苦也是在后方,能早日把制好的担架送到前线,让受伤的战士们及时得到救治,我手上这点小伤算什么?那些战士可都是咱的亲人呢!”
自小和李及章一块长大的杨富贵知道,及章这样拼命地赶时间做担架,还因为另外一件事他没说。两年前,及章的岳母苗月娥,那是一位多么慈祥善良的老人啊。她对待及章这个女婿,就像亲儿子一样,却惨遭日夲鬼子杀害后焚烧了。是亲人们从死人堆里反复辨认,才认出尸体,这一深仇大恨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他一个人偷偷跑到十几里外的国军跳崖处,秘密搜捡枪支武器,最后及章将捡到的10多支枪、一箱子弹、一箱手榴弹,全部交给了抗日政府,受到了政府表扬。
在李及章、杨富贵等十个人的努力下,运用简陋的工具,依靠自己灵巧的双手,做成了200多副担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前线。
随后,他们这支担架队,还参加了绛县及沁水、翼城等地的许多抗日战斗,得到领导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