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北京知青在绛县

1967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为了圆满完成接受北京知识青年在绛县插队落户的这项政治任务,绛县革命委员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派员进京与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等10所学校联系,配合学校对在校就读的学生做耐心细致地思想工作,激发了他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情。有960名学生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先后分三批奔赴山西省绛县插队落户。绛县革命委员会设立“绛县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把北京知青安排到条件较好的10个人民公社,44个生产大队。

这些北京插队知青大都在15—17岁之间,考虑到他们从小生活均由父母照顾,缺乏独立生活经验,绛县每个知青点对他们的生活非常关心,设立大灶,配备专职炊事员,规定每月每人吃粮标准44斤,使其能够吃饱吃好。鉴于北京知青从小生长在城市,思想单纯,不熟悉农村的实际,所在社队革命委员会均建立由干部、民兵、贫下中农代表组成的“再教育领导小组”,对知青进行村史、阶级斗争史、革命斗争史教育,举办以劳动教育为主的学习班,教育知青克服怕苦、怕累、怕脏的思想,又指派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农手把手地教他们各种农活,很快使这些北京知青学到了贫下中农热爱集体、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好作风,掌握了干农活的基本技能。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北京插队知青与所在村的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成为农村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中的一支生力军。全县各知青点发挥知青的特点,建立起220个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组织所在村的农民学习毛主席著作,更换村里黑板报,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读报,在高音喇叭上广播好人好事,办起几十个流动图书箱,把农村业余文化活动搞得风生水起。同时,广大插队知青和所在村干部群众一起积极投入农业学大寨热潮中,在寒冬腊月里组建生产突击队,大搞水土保持,修筑拦洪坝8处,荒滩造地数千亩,受到全县农村干部和贫下中农的认可和赞赏。先后有43名插队知青入党,168名插队知青入团,其中多名知青被提拔重用,担任县革委会常委、公社管委副主任、县直单位副职、生产大队书记。

为了展示插队知青接受再教育工作成果,1969年5月18日,绛县革命委员会召开为期5天的“绛县插队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正式、列席插队知青代表444名,社队干部、贫下中农代表87名,会上表彰了大交公社、东峪大队、柴毛坡大队、槐泉大队等插队知识青年先进集体13个,插队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79人,会上,安排赵富、胡成海等11名插队知青交流了学习毛主席著作、接受再教育的体会和感受,便于全体插队知青仿效,还推选出田小宝、黄伟伟等24名出席运城地区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

随着时间推移和形势变化,中央对知青政策逐步放宽。自1971年7月始,在绛县插队的知青,经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推选,陆续通过参军、升学、招工、选聘干部等渠道,大多数回到北京,安置工作。由于这些知青通过插队,经受锻炼,素质较高,很快在工作上颇有建树,有的当上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有的当上国家级报社的总编,有的当了知名作家,有的当上公司总裁。其中几名知青因种种原因在当地安置工作,成家立业,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绛县发展勤奋工作。

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北京插队知青时刻铭记自己插队接受教育和锻炼、提高思想觉悟和知识才能的第二故乡绛县。199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任主任的田小薇主动联系绛县县委、县政府实施科技兴县战略,把绛县列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科技示范县,先后引进大樱桃、优质山楂、日光温室等多项先进农科技术,现在绛县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大樱桃、山楂生产基地县。2003年,曾在卫庄镇增村插队的北京知青蔡鄂生等8位同学回到第二故乡探望当年的亲人,看到村里道路还是土路,慷慨解囊数万元,新修一条长1150米、宽6米的“北京知青路”,为村里打了一眼深井,彻底解决有史以来的吃水难问题。

历届绛县县委、县政府也非常重视发挥北京知青的特殊作用,2018年,绛县县委、县政府在北京召集当年在绛县插队的50余名北京知青座谈会,请其为绛县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在知青及有关人员的牵线下,由国家农工党主内的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向绛县捐赠了价值56万元的药品,为全县人民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