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植棉八仙”姚文章

姚文章生于1917年,十二岁父母双亡,成了流浪儿。十六岁给地主扛长工,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气,受尽折磨。1943年,二十六岁的姚文章开始耕种父母留下的几亩薄田。他脑子聪明又能吃苦,每年都能取得好收成。他看到村里的鳏寡老人种地困难,就主动帮忙。谁家农活繁重就去帮工。

1949年11月,姚文章响应党的号召,率先在郇王村成立了全县较早的互助组,解决了军烈属和贫困户的种地困难。1952年,姚文章成立了全县最早的初级农业社,并担任社长。由于他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在他领导下,农业社的粮食产量比单干户亩产高出30%,棉花亩产高出25%,受到了县乡领导的表扬和社员们的尊重。1955年转为高级农业社,姚文章再次被选为社长。由于成绩突出,第二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把棉花列入一级战备物资,对县乡村都有下达的种植任务,当时郇王村的种棉任务是1200亩。村干部们怕种棉花占了粮田,影响大家的口粮,打算压缩到800亩。姚文章耐心给大家做工作,他说:“国家是有计划的,咱们不能少种,至于村民口粮问题,咱们在粮田里下功夫,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大家的口粮。”经过姚文章耐心的说服,村干部们终于统一了思想,保障了棉花的种植面积。

面积落实了,如何夺取棉花高产?姚文章先做试验,取第一手材料。当时还没有地膜,他首先用铺沙棉搞试验。棉田铺上沙,既保墒又保温,适合棉花生长。郇王村东临磨里峪河,河里有沙。腊月里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姚文章下大力气在河里淘沙,一干二十多天,手上打了几层血泡。姚文章顾不得手疼顾不得累,又把淘出的沙全部过筛。正月初五,他又一担一担把沙往地里担,肩膀压肿了,疼痛难忍,他也顾不上休息。一直担了十几天,才把棉田铺完,又赶在谷雨前把棉籽一窝一窝点种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二亩铺沙棉亩产籽棉412公斤,折合皮棉137公斤,在晋南名列榜首,农业部和省政府给予嘉奖。姚文章被山西省政府誉为晋南“植棉八仙”之一,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绛县快板王段捷三夸他:“姚文章种棉花,全县第一数着他,亩产籽棉800斤,省政府里戴红花……”

姚文章荣获“植棉八仙”和省劳模光荣称号后,干劲冲天。为把郇王村1200亩棉花种好,姚文章走出去拜师取经。他先后赴闻喜、万荣、翼城、曲沃,拜访同获八仙殊荣的植棉高手,和他们一起探讨植棉技术,提高植棉水平。当时还没天气预报,为了及时播种,他早看东南晚看西北,观察天气阴晴,摸索出每年4月20日前后有一场小雨。种在雨前出苗最好,种在雨后缺苗断垄。因此,他要求各生产队最迟在4月18日前把棉花种完。棉苗出土后逐地块检查,他提前育好棉苗,发现缺苗就补上。姚文章的补苗经验是:“天要好,窝要小,水要少,栽一苗,活一苗。”为了保证产量,姚文章和八仙们总结的经验是:“一亩地六千苗,一苗上结六个桃,百斤皮棉没有跑。”棉花虫害较多,人们多用1059、3911等毒性大的药剂治虫,虫是治死了,但药毒侵入到棉籽内,农民们吃了棉籽油对身体有伤害。姚文章就组织妇女到麦田里捉瓢虫,把捉到的瓢虫放到棉田里吃棉虫,这样棉籽油就可以放心吃了。为了防止棉苗疯长,他提醒大家要及时给棉苗“脱裤、剥强芽、打正顶、打旁顶、打老叶”。姚文章说:“麦种十年没有颗儿,花种十年没朵儿。”因此,郇王村不种重茬棉花。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姚文章担任郇王大队主任。他领导的郇王大队粮棉产量高,公粮完成22万斤,在全县排前三名。由于各项工作都走在最前列,因此,他本人被推荐为绛县一、二、三届政协委员,选为山西省人大代表。1959年春,姚文章和续鲁大队书记范怡,幼儿教师邢秀英三人,在时任县委书记侯卫秀带领下,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1965年2月和1966年1月,周总理两次接见了姚文章和晋南“植棉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