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绛县人的“摇钱树”——山楂
△张小卫

绛县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位于山西省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580毫米,年平均气温11.4摄氏度,年平均日照2270小时,无霜期210天。县境内最高海拔2047米,最低海拔481米,平均海拔736米,土壤富硒,多为中性或微碱性,是北方落叶水果适宜栽培区。

山楂是绛县的传统名牌产业,历史悠久,有文献记录的是明末清初位于陈村镇紫家峪一村民从山东引进山楂接穗,始用于本地山楂嫁接,果实优于野山楂。此后,绛县开始家植山楂。新中国成立前种植区域分布于六条峪内,尤以陈村峪、紫家峪最多,但因嫁接技术等原因,成活率低,全县山楂种植面积小。经过绛县人民几十年来的不断发展,绛县山楂发展形势喜人, 截止目前已发展山楂种植10万余亩,形成万亩山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绛县的山楂发展总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新中国成立—70年代的探索起步期。新中国成立后,绛县山楂种植开始起步,嫁接技术逐步提高,山楂树有所增加,但因当时各种技术条件限制,规模依然较小,到1955年全县种植山楂发展到一万余株。70年代我国化肥工业、水利工程、技术突破、农业机械化变革都在极大地促进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进农业产业的进步,绛县人民选择适宜在当地种植的山楂上做文章,努力发展山楂产业在绛县的规模,其间绛县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于1975年开始探索研究山楂种籽育苗新技术,并于1978年获得成功,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给绛县山楂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绛县的山楂发展迎来了春天。

第二阶段1980年—1999年稳步发展期。1980年绛县果品公司技术员秦国民用野生山楂籽直接种植获取砧木苗实验成功,并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种植成本的降低,时间周期的缩短,成活率的提高,为山楂在绛县的大面积种植高效益发展再一次插上翅膀。全县山楂苗木的种植高峰时达到2亿余株,销往全国17个省市,为全国山楂的发展做出了绛县贡献。因山楂产业的迅猛发展,1984年绛县人民政府决定命名山楂树为绛县县树,并制定了建设万亩山楂商品基地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全县掀起建设山楂园高潮,山楂面积一度达到5.56万亩。同时山楂制品企业也得到了快速成长,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绛县山楂企业生产的山楂制品多达20余种,年产600余吨。

良好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有效促进了绛县山楂产业做大做强。1985年,绛县被国家林业部、山西省林业厅确定为“山楂苗木基地县”,次年又被确定成为“全国山楂基地县。”为全力促推山楂产业在绛县的发展,绛县人民政府在绛县举办规模空前的山楂苗木、种籽交易会,先后与山东、湖北、浙江、云南等18个省区客商和本省各区、县客商组织开展山楂产品交易会,参与人数达20多万人次,在全省、全国打造绛县山楂品牌知名度。但进入90年代后期,国家迎来计划经济过度市场经济的社会巨大变革期,加之加工转化不足和市场因素,绛县山楂产业发展受阻,进入低迷期,种植面积一度缩减到2万余亩。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的规模化发展期。进入2000年后,市场经济活力充分迸发,绛县山楂企业也紧跟时代步伐开始崛起。政府审时施策把以山楂为主的林果业确定为绛县三大特色农业之首,从政策上给予大力倾斜,推行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无公害率和优果率逐年提高。通过10年的发展,到2010年,全县山楂种植面积已经达6.3万亩,其中优良品种超80%,当年山楂种植总收入达7000余万元,成为绛县果农重要的增收产业之一。与此同时,绛县山楂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不断凸显,于2015年取得“绛县山楂”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8年申报注册了“绛县山楂”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绛县山楂代表中国首次出口至日本,实现了绛县山楂出口零突破。并于2020年成功申报创建了绛县山楂山西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截止目前,绛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山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农民示范社1家、山西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及运城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建成10个高标准示范山楂园区,山楂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遍布全县10个乡镇,90%的行政村,年产优质山楂12万吨,产值2.4亿元。目前绛县已成为全国六大山楂种植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