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厚重底蕴·
史无记载的西周倗国墓群

西周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历史的步履已经越过了近3000年,而神秘的倗国在传统历史文献中竟只字未记,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古国,其在西周处于何等位置?随着考古工作的层层进展,这一谜底初现端倪。

西周倗国墓群位于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000米处,北倚绛山,南临中条,跨涑水河。墓地北高南低,呈缓坡状,背风,向阳,近水,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墓地的发现源于2004年夏秋之交,当时横北村发生盗墓事件,绛县文物部门及时报告,经有关部门批准,迅速由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和绛县文物旅游局,组成了山西绛县横北西周墓地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工作队。经过近三年的认真工作,共布探方百余个,发现墓葬300余座,车马坑20余座,墓葬皆为东西方向,车马坑皆为南北方向。目前已发掘清理完大型墓葬3座,中小型墓葬107座,并对70余座墓葬埋葬人骨做了现场鉴定和提取。大中型墓葬全部发掘到椁盖上,并开始进行清理。在107座中小型墓葬中,陶器墓葬99座,铜礼器墓葬8座。葬具多为一棺,少数一棺一椁,人骨大多保存完好,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和俯身直肢,其中仰身的61座,俯身的44座,还有2座属仰身屈肢葬。头部大多向西,达90座,其余17座有16座向东,1座向北。多数墓葬有随葬器物,质地有铜、陶、蚌、贝、漆、玉器等。

墓葬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号大型墓葬中椁内的荒帷。荒帷围在棺椁之间的一个立体方格架子上,由两幅布横拼而成,上下有扉边,每幅布宽约80公分,高约180-200厘米,布料是红色的纺织品布,在布的外面有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图案内容主题是凤鸟,北壁的画面图案保存较为完整,至少可以观察到3组大小不同的鸟纹图案痕迹,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纹的侧面形象,昂首,大勾喙,凤眼圆睁,冠高耸,翅上扬,尾下卷,硕健粗壮的腿,利爪。翅和冠以特别夸张的手法作大回旋,线条流畅,气势磅礴。在大凤鸟的前后,各有4只小凤鸟,上下排列,造型与大凤鸟基本相同,只是更加含蓄,这样的图案造型常见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它之所以得以幸运保存,专家推测可能在下葬不久,椁室内多次进水淤土,位于棺椁之间的荒帷便被淤土封护住了,这便为荒帷的保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有了这千年奇遇。

二号大型墓随葬品上的铭文为墓主身份的确认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该墓的鼎、盘、尊和提梁卣内均有铭文,共计230个字,其中,鼎和盘上的铭文有《倗伯作宝鼎……其万年用永》《倗伯怍宝盘其万年用永》,专家考证,盘与鼎的第1字“倗”应是国或地名,结合第2字“伯”,推定该封国属于较晋国低一级的诸侯国。第3字模糊不清,未能释读,与“伯”和起来,可能是该国国君的名字。在尊和提梁卣上是大篇几乎相同的铭文,其中有“东征……于成周”字样,更详细的内容有待于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所有这些,对了解西周时期这个地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也为考古专家推断这里可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封国提供了关键证据。

西周倗国墓地的发现,无疑是绛县古代文化又一璀璨辉煌的成果。它与这里的凤岗叠翠姜倗陵、尧王故里尧寓村、晋国古都车厢城,形成了绛县根基深厚、脉络清晰、连接紧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一精深的文化蕴藏对于晋文化和晋国历史,乃至西周历史的研究,对于华夏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都是极其重要的全新资料。无怪乎,它被评为由中国社科院举办的我国最具学术权威的考古发现年度评选“七大考古成果”之一,又喜获全国田野考古一等奖。这一奖项,自上世纪70年代陕西临潼兵马俑发掘工地涉猎至今,长达30余年一直空白着,最终由绛县西周倗国墓葬摘取,足见其评审的严谨,特别是2013年5月国务院第7批将之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加证实了这一发现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