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绛县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倡议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保护利用全过程,着力解决文物建筑保护管理力量不足、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等问题,推动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现允许社会力量可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按照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和《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要求,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农村书屋、乡土文化馆和专题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可利用文物建筑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为社区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旅游、经营服务、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可获得该文物建筑保护一定时间的管理利用权,管理使用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20年,县文物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状况开展评估。现拟定以下5处文物建筑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望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

李善宅院

李善宅院位于绛县古绛镇城内村中部,坐北朝南,东西长30.6米,南北宽19.1米,占地面积585平方米。梁题记载,创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建主:李善(字庆堂)。现为绛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占用。东西二进院落,东院中轴线上有北房、南房,东侧有东厢房,东厢房两侧有2个角门,西院中轴线上有北房、南房,两院东南角各辟南门,西院西侧辟西门。两院各房形制大体相同,均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檐硬山顶,后檐封护檐墙,三架梁结构,东院北房横披漏空隔扇小窗,明间、次间均装4扇六抹头隔扇门,东院南房明间装六抹头隔扇门,次间安槛窗。门楼阑额、柱头科、平身科均木雕花卉,并施彩绘,门框石雕八仙、阴阳八卦和花卉图案。该宅院各种雕刻技艺精湛,为研究民国时期民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10年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庙

将军庙位于绛县卫庄镇范村东南角,坐北朝南,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200米,分布面积为1200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大明天启三年(1623),万历二十七年(1599),清道光二年(1822)均有修葺。原中轴线有戏台、献殿、白衣堂,东侧为孔子庙、三圣六神庙,西侧为哥哥姐姐庙、财神庙、马王庙和龙王庙。现中轴线仅存戏台和献殿。戏台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棚顶,前檐已改制,每间用土墙隔开。献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硬山棚顶,屋顶瓦面已改。在60年代,将军庙曾被学校占用,部分建筑被毁,改建教室。将军庙属典型明代建筑,为研究古代建筑和地方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5年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山庙

华山庙位于绛县卫庄镇张上村南5公里处的东华山顶上,坐南朝北,布局不规则,东西长150米,南北最宽100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遗构,主体建筑为圆形空心三层混元石塔。围绕石塔分布有五岳殿、药王殿、娘娘殿、三官庙、文昌庙、财神庙、观音庙、山神庙、雷公殿等石砌拱券窑洞式建筑。1992年在原有石基上进行过修葺,并复建有木构玉皇殿。华山庙对研究当地道教发展状况和民俗民风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是本乡本土的特色建筑。1985年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磨里观音阁

磨里观音阁位于绛县磨里镇磨里村村中偏南,坐南向北,占地面积43平方米,据基座石匾记载,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康熙六十一年(1722)修建观音阁三间。基座高大,石砌。中有过洞,高2.7米,宽2.5米,此过洞原为村中通行要道,观音阁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解放前香火旺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作为磨里村队部,加制顶棚,梁架无法观察,柱头科皆三踩单翘,蚂蚱形耍头,基座正面石匾题“勋秀拱翠”,背面石匾题“兴龙祐障”。现堆放杂物,庙内原有泥塑观音菩萨像和壁画,现已不存。磨里观音阁是研究明清时期晋南地区民间庙宇建筑形制的珍贵资料。2010年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绛县抗日政府旧址

绛县抗日政府旧址位于绛县磨里镇回马岭村安王山自然村西约200米,现存窑洞两孔,坐东向西,南北长13米 ,东西宽8米,总面积104平方米。1939年绛县抗日政府迁至此处,指挥抗日战争,指挥部即在此两孔窑洞内,窑洞高3.5米,宽3米 ,深8米。1947年迁至槐泉村。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绛县县委领导抗日斗争的恶劣条件,反衬了其革命的理想信念及最后的成功。1985年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