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李廷文以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

李廷文,古绛镇西荆村原村委主任,绛县第十二届、十三届、十五届、十七届人大代表。在职期间,他充分履行职责,担当作为、率先垂范、服务群众,引领乡村振兴,让西荆村实现美丽嬗变,彰显了一名基层农村干部和一名县人大代表的担当作为。

1996年,李廷文开始担任西荆村村委主任,他怀着一腔热血为村民办事,为村里谋发展。上任后他就干了两件大事:修路和扩桥。以往每逢雨天,西荆村进村的道路都会让路人心有余悸。由于一直没有通水泥路,往来车辆的常年碾压造成进村道路坑坑洼洼,晴天时,这里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不堪,如果村里人结婚遇到下雨天那就更是头疼,因为婚车都进不来。这段路成为西荆村村民们长期的“心病”。面对这种情况,李廷文看到眼里急到心里。跑项目,筹资金,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98年将西荆村的2公里多的进村道路修成柏油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西荆村村口有座桥,只有两米宽,外面的大车进不来,村里的农产品往外销售只能用三轮车一车一车往外倒,不仅费力,而且费钱,严重阻碍了村里的发展。1998年,李廷文带领村两委干部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将村口的桥扩到5米宽,并铺设柏油路面,彻底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2002年李廷文辞去村委主任去延安发展,他身虽然在外地,心却依然挂念着村里。2004年,当他听说村里的学校因为年久失修,全部成了危房学生不能正常上学后,李廷文毅然回到了家乡。因为他始终认为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管村里多落后,教育不能落后,老一辈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不能让新一辈再走老一辈的旧路,一定要让孩子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走出村庄。李廷文从延安回来,看到一百多人的学校,只剩十几个人,大部分学生转去县城上学,一部分在家,老师们则轮流上门上课。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当时已经不是村干部的李廷文挑起了牵头修建学校的担子。村民们听说李廷文要修建学校也都纷纷来捐款,但是村民捐的钱加起来也只是杯水车薪。为了盖学校,李廷文四处借钱,历经千辛万难,学校终于在2004年破土动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李廷文请了村里的几个老党员监督施工,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还得确保施工期间没有偷工减料的行为。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2005年,总共3层,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西荆小学拔地而起。教室宽敞明亮,电脑设施配备齐全,室外操场全部硬化,绿树红花映衬着整栋教学楼。随着学校的竣工,村里转出去的学生陆续转了回来,学校又恢复到了一百多学生,李廷文因此获得了“绛县教育贡献奖”称号。

谈起这些往事,李廷文哽咽地说:“想到这些事心里就难受,当时全部是自己一个人在想办法,只想着要给村里的孩子们一个好的教育,不管不顾地向前冲。”李廷文做的这些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05年,他又一次几乎全票当选为西荆村村委主任,这一干就是17年,直到2022年因为年龄关系才退了下来。

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关键。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008年,李廷文新修了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并在广场右侧修建起600余平方米的综艺演播厅,每年春节,都举办由村里的老百姓自编自演的春节联欢晚会,不但增强了村民们的幸福感还增强了村民们的凝聚力。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逢重阳节,李廷文都会和村两委干部带着礼品去慰问80岁以上的老人,请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会餐,以实际行动带动全村形成孝亲敬老的良好风气。之前的西荆村,只要有村民家有红白喜事,全村人几乎人人上阵,到事主家大吃大喝,极大地增加了事主的经济负担。为了扭转这一陋习,李廷文和村两委商量后出台了一项规定,村里不管谁家的红白事,村里人只帮忙不吃饭,而且事上不允许用烟酒。此项规定,保守为过事事主节省两三千元,村民们都夸这项政策好。

作为人大代表,李廷文走遍村里的各个角落,倾听村民心声,了解村民需求。中杨村到勃村的一级公路路况好,来往大车多,由于各路口没有减速带和红绿灯,车辆行驶速度快造成多起交通事故。李廷文了解情况后,在人代会上提出《关于中杨村到勃村的一级路十字路口安装红绿灯和减速带的建议》,建议提出后,相关部分门高度重视,目前,减速带已经安装完成。西乔到小张村有座桥,学生们上下学会经过,但是由于年代已久,桥不稳固,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李廷文知道后提出了《关于修复西乔村到小张村桥梁的建议》,目前这座桥梁已完成修缮。

“人大代表应该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方向,把群众的喜怒哀乐作为检验工作的‘晴雨表’,让大家的愁容越来越淡,怒容越来越少,笑容越来越多。”谈到人大代表职责时李廷文说。

侯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