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张珍 紧抓产业促发展 真情守护暖人心

张珍,郑柴村原妇联主任,绛县正泰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绛县南樊镇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作为连任十届的“老代表”,她情系家乡,心系群众,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山楂增收致富,带领郑柴村从固步自守的小农经济模式向灵活多变专业化经营方式转变,使郑柴村的山楂成为全县最好的山楂生产基地之一,正泰山楂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先进示范社”,她本人也于2016年荣获全县“最美农民”称号。

郑柴村位于绛县南樊镇东南端,共有2096口人,耕地面积4000余亩。自1984年发展山楂产业,郑柴山楂凭借个头大、着色好、耐储存等优点而名扬省内外,畅销北京、西安、云贵川、东北等地,成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张珍在郑柴村山楂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以地为本。”之前郑柴村村民大多数都以小规模自主种植为主,由于缺少系统的管理技术,山楂的产量、质量和销量自然也受到了影响。为了让郑柴村山楂种植走出困境,蹚出一条自己的创业大道,2009年9月,张珍组织成立了郑柴村第一个山楂种植合作社—— “绛县正泰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她领导全社102户社员,治理荒坡,引水灌溉,实施了“千亩荒坡开发治理”富民项目,并筹资80多万元,在郑柴村七沟八坡的最高峰建造主水池一个,蓄水3000立方,实现了提水浇灌千亩荒坡的梦想,还安上了滴灌,向农业发展设施现代化逐步发展。

为了改变山楂品种老化、果实卖相不好的现状,张珍多次和村干部、合作社、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外出考察,并拿出自己的6万元养老钱,对现有山楂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引进了“七月红”、“八月红”“甜山楂”和“水果山楂”等新品种,不仅在成熟期上先于传统山楂上市,而且在口感上有了很大提升,成为郑柴村一大特色,由于山楂成熟期早、口感好,在销售价格上也占了优势。

产业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产品支撑,还需要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持。为了进一步提升郑柴山楂种植效益,张珍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聘请山西农大专家每年定期到郑柴村围绕山楂病虫害防治、树枝修剪、农田施肥和土壤改良技术对村民进行培训。在张珍的协调下,山西农大与郑柴村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只要遇到任何技术或病虫害问题,山西农大都会专门派人过来指导,为郑柴村的山楂种植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现在的郑柴村成了闻名全国的山楂种植基地,山楂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年产每亩五六千斤,每年能为本村创收1000余万元。郑柴村不仅山楂产量高,还建有储存山楂的冷库和食品加工厂,加上常年合作的外地客商,为郑柴山楂的销路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不断鼓起的钱袋子,郑柴村的村民干劲更足了。

作为一名连任十届的乡镇人大代表,张珍经常深入群众,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向上级反映争取解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之前郑柴村通向地里的路都是土路,雨后,松软的道路被村民上地的三轮车碾的全是深深的车辙,山楂成熟后,来装货的大车根本进不来,村民们只好用小车一车一车的往外运,费时又费力,农户、客商很是头疼。张珍深知郑柴村要想经济持续发展,修路势在必行,于是向乡镇人大主席团提出了《关于硬化郑柴村机耕路保障农产品便捷销售的建议》,并通过县人大代表提交到县人代会上,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落实。如今,郑柴村的水泥机耕路四通八达,大车直接就能开到地头,为农产品销售、运输打开了便捷通道。

奋战基层几十年,张珍坚守初心,竭尽所能,发光发热,为郑柴村的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温暖着一方土地,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

赵文静/文宋泽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