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民间社火

夕阳红锣鼓队

绛县“夕阳红”锣鼓队是21世纪初在县老龄委、老干部局的支持下成立的,队员是清一色的离退休干部职工,经过近10年的发展,由当初的50人扩充到现在的70余人,年龄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64岁,队长是年逾八旬的退休干部李松林。他们多次聘请有名的锣鼓艺术家培训指导,把无穷的激情和心血汗水浇浸在鼓乐声中,使得鼓乐演奏套路越来越多,花样不断翻新,技艺日臻提高。他们表演《文公出征》时,以娴熟的技巧,高昂的激情,把春秋时晋文公出征时的雄伟壮观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气势磅礴、声韵慷慨、浑厚奔放、粗犷有力的演奏,既蕴含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韵味,又荡漾着一种优美的现代艺术旋律,给人一种无法遏制的鼓舞和感染。《天马行空》中,他们以欢快的节奏,灵活的步伐,精湛的技艺,整齐有序而又变化不断的队形,将人们一下带入一种无拘无束、恣肆奔放、纵横驰骋的境界,不能不为之陶醉。每年元旦、春节、元宵、国庆、重阳等节日和当地的重大活动,均由这支锣鼓队现场庆贺助兴。迄今,他们正式演出达150余场,先后7次获得各级优秀奖和表演奖。

花 鼓

绛县花鼓以古绛镇城内村最富盛名,其特点是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打花鼓是绛县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新春佳节是花鼓表演的高潮时节。其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节日表演,每逢有重大的节庆活动,在大街上边走边打,进行游行表演,动作简单,节奏舒缓,往往适合扭秧歌、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节目配合在一起表演;另一种是场地表演,场地表演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进行中走到围观人群密集的地方就停下来表演一番,这种情况下的表演一般都要露两手绝活,所以又叫斗花鼓,场地表演另外一种形式是广场表演。其乐器比较简单,有花鼓、大苏锣(也叫“背花锣”或“大锣”)、呆锣(也叫“斗锣”或“引锣”)、小战鼓(俗称“救鼓子”)等。曲牌则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等,唱腔多为当地民歌,一般由花鼓手和女苗子领唱,众人齐和。 凡逢有重大的节庆活动,绛县人的花鼓总要乘机亮相,尽情表演一番。此时,鼓手们精神抖擞,在街头边走边打,动作大方,鼓点整齐,节奏舒缓,往往与秧歌、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节目配合在一起表演。近年规模日趋扩大,多时表演者达30多人,以小孩为主,孩子们身挎花鼓,边舞边敲,从转身鼓到抱鼓,从边鼓到单双脚掏打,从馒头锤到高低鼓,从跨步跳跃到多鼓对打,从拖地旋转到叠罗汉等,时而急敲猛打,时而缓点慢打,颗颗汗滴挂在孩子们的脸上,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腰 鼓

绛县腰鼓属打击乐器,在民间十分盛行,大交镇东杨村较为驰名。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约34厘米,两面蒙皮。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在民间流行极为广泛,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 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一起,形成新的风格,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 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生动地反映了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