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刘燕峰 “凤凰还巢”来助力 带领乡民走出脱贫致富新途径

刘燕峰,原义沟桥村村委主任,现任新义村村委副主任,绛县卫庄镇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自2018年县政府“凤还巢”政策实施,刘燕峰积极响应,带着资金和技术,带着满腔的雄心壮志,投身到返乡干事创业中来,带领新义村村民一起向增收致富道路迈进。

新义村,2020年由新三村和义沟桥村两村合并而来,现共有人口1200多人,400多户,耕地面积3500余亩,主导产业以草莓为主,目前全村共建设草莓大棚100个,再加上药材、果园和玉米种植,为全村经济增收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撑。

原义沟桥村主导产业以山楂和粮食作物为主,但是受附近诸多化工厂的影响,村里产的山楂面带黑点,品相不佳,卖不出去,农作物产值也不高,村民自产自销,收入低微。俗话说,没地不稳,没厂不富,村里若没有企业也带动不了附近村民的就业,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村里年纪大的选择留在村里谋求生计,年轻人无奈之下选择外出打工谋求更好的未来。2018年刘燕峰返乡,被村民选举为原义沟桥村委主任。他不忍心看到家乡经济落后,村民离乡奔走,他要想办法让村民有事可做,有钱可赚,不用远走他乡谋求发展。他思索再三,和支村两委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决定在本村投资建设草莓大棚来带动经济发展和村民就业。刘燕峰积极流转土地,统筹规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草莓大棚,并组织成立绛县吉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60余户。草莓大棚由合作社统一修建和管理,先用后付,将盖好的草莓大棚划分给有能力的村民自主种植,等村民草莓收益后再将钱还给合作社。随着一茬茬草莓的成熟和出售,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有了盼头,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青年也回乡经营起了大棚。现在,新义村外出打工的人少了,返乡种草莓的人多了起来,一个大棚平均年收入6万元,完美地实现了创业就业和照顾家庭的“双向奔赴”。

自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里,刘燕峰共建设草莓大棚100个,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不仅留住了村民,盘活了经济,还为村民摘掉了“穷帽”,走出了自主创业的新途径,为乡村振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燕峰的吉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运城市农业农村局评为“典型示范合作社”。现在正在申请省级示范合作社。2023年,刘燕峰又引进了第二产业——菊花种植,采用“种植+粗加工+统一销售”的方式,在原先草莓大棚种植的基础上,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现在,新义村村民家家有事做,人人有钱赚。

要想富先修路。之前义沟桥村水泥路年久失修,破破烂烂,坑坑洼洼,不便出行,刘燕峰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不仅将村里所有的街巷道全部进行了硬化,还将村里排污水的明渠全部改成了地下排水,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还有效减少了蚊虫滋生。在修路的同时,刘燕峰还对全村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一年常绿、四季有花的景观,美化了环境,扮靓了家园。随着义沟桥村小学的撤并,刘燕峰和支村两委协商,将撤并后的小学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改善了村两委的办公条件同时也为村民创造了个集体活动的场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刘燕峰始终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诺言,坚持把人民要求放在心上、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新义村以前吃水都是蓄水池供水,压力小,地势高的农户经常吃不上水。刘燕峰积极协商,争取资金,为村里新建水塔一座、翻修蓄水池一座,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面对村里的机耕路年代久远,路面破损严重,对农民上地劳作和农产品销售带来诸多困扰,刘燕峰又争取项目对全村的机耕路进行了修整和翻新,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称赞。2022年,新义村被运城市委组织部评为“五面红旗示范村”,为新义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由于新义村是由义沟桥村和新三村合并而来,但两村相距较远,不在一块,为两村融合和党员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少难题。为了两村更好地融合,刘燕峰深入群众征求意见,向乡镇人大主席团提出了《关于建设新义村新农村的建议》,目前该项目正在规划中。

刘燕峰用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返乡创业,无私奉献,不仅带领困境的村民摘掉了“穷帽”,还吸引人才回流,让他们脱贫致富,挺直了腰杆,鼓起了钱包,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赵文静/文宋泽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