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老人】 春秋时绛县人,不传姓名。
晋平公时(鲁襄公三十年三月祭末日),晋悼公夫人请修杞城的人员吃饭。这时绛县有个无子老人,也接到了夫人的邀请。跟他同去的人,怀疑他的年龄,因此就让他说出自己的岁数。他回答说:“我是个无知无识的平民。我连自己年约多大都不知道,只记得我是在正月甲子初一出生,从此经过445个甲子了,末尾的甲子是今年的三分之一。”官吏都算不出他的年龄数,因此就到朝廷那儿问。师旷说:“这就是鲁国的叔仲惠伯在的那年。当年狄人攻打鲁国,叔孙庄叔在咸地击败狄人,俘虏长狄侨如虺也、豹也,并且用这两人的名字作为自己儿子的名字,算起来已经73年了。”太史赵说:“‘亥’这个字有两个头六个身,把两头取下放在身旁,就成为其日数。”士弱的儿子士文伯说:“如此算来已经有26606旬。”赵武问他的县大夫,才知道老人是赵武的属下,于是就召见老人,向老人道歉说:“我没有才干,但是却担任国君大任,只因晋国多灾多难,而不能重用你,致使你很久沦落在乡野,这都是我的罪过。我向你道歉,承认我不识人。”于是就任命老人做官,让他辅佐政务。不料老人却以年老推辞。不得已赵武就送给他一些田,并且任命他作管理君主衣服的宫内官,又兼管田租,同时将原来管理的官员撤职。
老人,虽不算十分高龄,然而他却因此很有名气,他用巧妙的方法回答自己的年龄,显示出他的学问高深。从赵武的任用上,老人也表现出高超的品质和智慧。所以,两千余年来,一直被人们尊称为“绛县师”。
【董狐】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他是周大夫辛有的后裔,世袭太史之职,亦称史狐。今绛县董封村为其封地,董封村名即由此而来。
晋灵公在位时,残害臣民,聚敛民财,骄奢淫逸,不理国政。晋卿赵盾屡次劝谏,灵公不仅不听,反而怀恨在心,几次派人行刺赵盾。赵盾被迫逃出晋宫,出奔到晋国边地。其时赵盾族弟赵穿起兵攻杀灵公于桃园。赵穿请赵盾返回晋都复旧职,设立新君。晋国太史董狐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并持简册让群臣观看。赵盾辩解说:“灵公是赵穿杀的,我无罪。”董狐严正地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赞誉董狐为“古之良史”,后世凡直笔记事,无所忌惮者,皆喻为“董狐笔”。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在其诗中写道:“娲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也赞颂董狐直笔存真的精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栾书】又称栾傀,即栾武子,生卒年不详。春秋中期晋大夫,名将。主要生活在晋景公、晋厉公时期(前599-前573年)。
栾氏在晋国为显族。栾书的祖父栾枝,在晋文公时任下军主将;父栾后,在晋灵公时任下军主将,俱在六卿之列。栾书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军之佐,正值晋楚邲之战的前夕。当时因为要解救被楚军围攻的郑国,所遣军队已抵达邻国境内,得知郑国降服于楚。郑国派到晋军中通报情况的使者极力地劝说晋军与楚一战,到时候郑国将助晋攻楚。晋国将领有不少坚决主战的,栾书却认为应该退兵。他分析形势,指出当时对晋国不利的两个方面:一是楚庄王近年来励精图治,上下一心,军队虽胜不骄,纪律严明,确有实力;二是郑国在晋、楚之间,楚胜则助楚,晋胜则助晋,只不过是想看两国到底是谁更有实力,然后选择自己的盟友。因此,决不应听信郑国使者的煸动,贸然去和楚军作战。后来战事还是进行,结果晋国大败而还。
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晋齐鞍之战前夕,栾书升任下军主将,参与这次大获全胜的战役。公元前587年,景公十三年,他升任中军元帅,因郑伯伐许,他统帅晋军伐郑以救许。而楚国子反则率师救郑。郑伯和许男在子反那里争讼,子反叫他们到楚国听楚王判断。郑人到楚争讼,没有胜诉,楚人抓住郑国的皇戌和子国两人。郑伯回国后转而派人和晋国媾和。景公十五年,郑国和晋国结盟。楚国由于郑国倒向晋国,派子重伐郑。晋栾书救郑,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等救蔡,晋赵同、赵括等要求与楚交战,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谏止。当时有人以军官中主战者有11人,而反对者仅三人为由,主张应听从多数人的意见。但栾书认为,同样是吉祥善良才听从多数,而吉祥善良,是大众的愿望,现在有三位大臣主张,可以说是大众了,终于听从了三卿的正确主张。栾书这一决定,得到了“从善如流”的赞扬。
晋厉公三年(前578年),秦桓公与晋有令狐之盟,而又召来狄人与楚人,要引导他们进攻晋国。栾书以中军元帅统帅晋军与诸侯军和秦军战于麻隧,大败秦军。晋厉公五年(前576年),楚国撕毁与晋弭兵议和盟约,发兵攻中原要冲之地郑国和卫国,迫郑叛晋附楚。栾书任中军元帅后,屡立功勋,开始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晋厉公六年(前575年),郑国叛晋联楚,厉公决定伐郑国,执政大臣讨论这件事,范文子认为,厉公好大喜功,骄横奢侈,国外敌对势力多一些,还可以抑制他的这种倾向,如果出兵讨郑,维护晋国的霸主地位,只能助长厉公的恶劣倾向,使晋国不得安宁。栾书却认为,在他当政期间,决不能失去晋国的霸主地位,一定要讨伐郑国。晋厉公及中军元帅栾书率上、中、下三军及新军攻郑,楚共王及中军元帅左、中、右三军救郑,两军会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5月30晦日,楚军早晨逼近晋军摆开阵势。晋将范勺建议采取“填井平灶,就在军营布阵”的对策。栾书鉴于楚军轻佻,主张固垒坚守,以待援兵。新军佐卻至则认为楚军有五个空子可以利用:两卿互相排斥,楚王的亲兵都是旧人,年纪已老;郑国的军队虽排开阵式,但军容不整;蛮族虽有军队却摆不成阵式;摆阵不避晦日(每月30日晦日,这是古兵家所忌);士兵在阵中喧闹不已。因此主张速战。晋厉公采纳卻至的意见。苗贲皇陪厉公登车观察楚军阵式,建议分中军的精锐加强两翼,先击楚左右军,尔后围歼其中军,晋军即按此部署向楚进攻。楚王见晋中军薄弱,且厉公所乘之车陷于泥沼,乃率中军进攻厉公,却中箭伤目而退。晋军迫楚军于险地,战至夜暮,各自收兵,准备来日再战。不料楚中军主将子反醉酒不能议事,楚王自料不能取胜,率军乘夜退走,鄢陵之战即告结。栾书不但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同时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威地位,这种态度更加深了晋国的政治危机。鄢陵之战后,栾书主张固守后再出战,新举之佐卻至主张速战速决,厉公用卻至之谋。因此,栾书对卻至大为满,凯旋后即谋除去卻至。他设计让厉公怀疑卻至有欲立新君的图谋,恰好配合了厉公的行动,使晋国政局陷入一片混乱。
12月壬午,晋厉公指使胥童杀死卻至等,胥童乘势将栾书、中行偃劫持,欲杀二人,夺取执政大权。厉公虽赦二人并使复职,但栾书已无法控制政局,自身也岌岌可危,于是联合中行偃,诛胥童,弑厉公,立公子周为王,为晋悼公。
晋悼公即位数月,韩厥任中军元帅,栾书从历史舞台消失。遗物有青铜器“栾书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