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古代名人

【师旷】又名子野,春秋时期晋国宫廷乐师。他是目盲之人,却善弹七弦琴,辨音能力甚强,有“总圣”之称。

师旷把乐分成清商、清徵、清角三种类型。清商是一种亡国之乐;清徵是一种瑞祥之声,只有德义崇高的国君才能享受;清角则是一种最佳之音,只有象黄帝那样德高望重的国君祭神于泰山时,才能演奏。他认为乐除了自慰功能之外,还能通山川、耀祖宗,是国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师旷在政治上也很有见地。晋悼公曾向他问过如何治国安邦的问题,师旷即对以仁义为本,民贵君轻的道理。晋平公也曾问师旷“人君之道”,师旷答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博爱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拘溺于流俗,不苟同于左右,踔然独立,以临臣下。”晋平公感慨地说:“你所说的人君之道确实好,然年已七十,想学恐怕太迟了。”师旷说:“不然。少年好学如初出之阳,壮年好学如日中之光,老年好学如炳烛之光,只要学就能有所进取。”

《神奇秘谱》中有《阳春》、《白雪》、《玄默》三操,据传即为师旷创作。

【叔向】又称杨舌肸,他是晋武公之后伯侨的四世孙,春秋时期晋国贤臣。

叔向出生于公族,其祖父羊舌大夫在献公时期任军尉,其父亲羊舌职,任厉公和悼公两朝的中军佐,其兄羊舌赤继父职任中军佐。叔向幼年受父兄影响很大,博学多识,为当时学童之冠。晋悼公时召使叔向傅太子彪。晋平公即位后,叔向成为平公的太傅兼上大夫。

晋昭公四年(前528),叔向弟叔鱼兼晋国理官,适邢侯与雍子争畜田,韩宣子命叔鱼审理该案。叔鱼接受了雍子的贿赂,审判结果归罪于邢侯,邢侯一怒之下杀死叔鱼和雍子二人。韩宣子问叔向该如何审理此案,叔向曰:“三人同罪”。刑施刑侯,而叔鱼和雍子罪尸于市。孔子曾赞誉叔向是:“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

叔向在政治上颇有见解。他认为立国必须具备有贤臣、有良主、具谋策、有民附、以德立国五个条件。尽管晋悼公之后晋霸衰落,诸侯离去,但因有叔向这位贤臣的辅佐,使楚无以当之,终不敢谋晋。

【郭璞】(276-324年),字景纯,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他好经术,博学多才,青年时代就著书立说,整日在绛县柳庄村南山坡上的石洞里面壁钻研,这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石洞,俗称“仙人洞”,《绛县志》也有关于“仙人洞”为郭璞读书处的记载。他曾亲身经历了烽火连年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岁月。当西晋统治垮台之后,黄河流域人民过着亡国荡家的悲惨生活,他不愿在异族统治下屈辱苟安,就离乡逃奔江南。不久,宣城太守殷佑任用他为参军。尔后他沿江东下,定居于暨阳(今江苏阴东),又被王导引为参军事。这时,他写了著名的《南郊赋》和《江赋》,得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的赏识,任为著作佐郎,后又擢升为尚书郎。郭璞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他工于文学,好古文奇字,尤精于阴阳算历、五行卜筮之术。

郭璞著述很多,经他所著和注释的有关经、史、子、集等书,近百卷以上,凡数十万言。在学术上,他的最大贡献是对于先秦典籍的整理和注释。在文学上,郭璞无论辞赋诗章,具为一时名手。他的诗传下来的有22首,以《游仙诗》14首为代表作。郭璞还善于写赋,今存有11篇,其中《巫咸山赋》、《盐池赋》、《流寓赋》和《登百尺楼赋》等四篇,系作者在西晋末年开始南行时所作。元帝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因郭璞反对其分裂行为,杀郭璞于南岗,时年49岁。王敦被平之后,晋明帝追赠郭璞为弘农太守。他的儿子骜,官至临贺太守。有《郭弘农集》二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