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古代名人

【敬晖】字仲晔,唐绛县人。初任卫州刺史,精明强干,经狄仁杰举荐,升为左台中丞。后张柬之为宰相,引荐为羽林将军。当时,为了迫使武则天归政于李皇,经密谋而采取果断手段,将武则天面首张易之、张宗昌逮捕斩首。又在天津之南搜捕了其党羽韦承庆。第二天武则天只得传位给太子中宗,迅即恢复了唐国号。中宗即位后,武三思和韦后在中宗面前屡进谗言,迫害敬晖,于是中宗罢免了其羽林将军之职,赐了一个有名无权的平阳王。不久爵位又被革去,贬为滑州刺史,后又贬为崖州司马,流放琼州。武三思便趁机秘写诏书,派人杀害了敬晖。

【惟俨】(759-828年),唐代高僧,绛县人。俗姓寒(一作韩)。17岁出家,先从石头希迁禅师密证心法,后参马祖道一法师。一生博通群经,严持戒律,是当时全国颇有影响的佛学大师,谥号弘道大师。

《宋高僧传》卷十七有《唐朗州药山惟俨传》,其中记载有“李翱闻法于惟俨事”。唐代朗州刺史敬服惟俨,曾拜谒惟俨,求教“何谓道邪?”惟俨指着天空和水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意指人世间最高的道理是自然、本真,人对待生命和万物的态度应是顺其自然、闲适自安。这一论题被后世佛家所推崇。

【谭忠】唐绛州绛县人。唐宪宗时任燕的牙将,时年仅19岁。他曾受燕派遣使魏,适逢朝廷出禁兵赴魏伐赵。魏牧田季安欲兴兵,谭忠劝他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其罪大矣!”田季安听从他的谏议,按兵不动。谭忠归燕后,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佐朝廷王师伐赵,连克赵之饶阳、束鹿二城。时人皆服其善断。

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谭忠以军功被晋封为幽州大将军,成为独踞一方的军事统帅。

【张观】(生卒不详),字思正,绛县范村人。少谨愿好学,中服勤辞学科,擢为第一。性安静闲散,持廉少欲,遇事从容审慎,从无过举。宋真宗年代入仕,历任秘书郎、太常丞、右司谏、翰林学士、左司郎中等职,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并先后知杭州、孟州、相州、澶州、郓州、应天、河南、许州等地。自言:为官以来,常持“勤谨和缓”四字。

初,授张观为解州通判,因盐池吏受挫降为通判,遂改任秘书省秘书郎。

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赵祯即位,迁张观为太常丞,后擢升为右正言,于史馆当值;任三司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改任右司谏,起草诏令并兼职于登闻检院;出任杭州知府。返京,就职于国子监,代理开封府事务;转为翰林学士,主持审官院;任左司郎中,以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

时陨石、地震、冬雷等灾异屡屡出现,赵祯诏命诸臣直言,垂询政见。张观遂进谏:“丞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以致实异”,因而提出“四事”:“一曰知人,二曰严禁,三曰尚质,四曰节用”,建议:严格选拔任用官掾,树立勤政之风;严明律令法纪,安定社会;淳化风习,革除陋习;节支费用,杜绝糜费。不久,河北水患严重,张观上疏“条七事”,议谏朝廷迅速减轻灾害恢复生产;疏导积水,扩大种植;缓交租赋,暂减负担;宽刑轻罚,减少滞狱,收逃报私田,交灾民耕种,停徭役,以救灾恢复生产为当务之急;止摊派,以利于灾区休养生息;鼓励商贩到灾区行商,以减缓粮物短缺。

不久,张观拜同知枢密院事。康定元年(1040),宋兵与西夏交战,连战皆败。枢密院拟以乡兵出征,然久议不决,贻误战事。仁宗赵祯大怒,与知枢密院事王鬷、同知枢密院事陈执中同日罢坐。又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出任相州(今河北临漳县)。迁澶州(今河南汉阳)知府。逢大水,堤坝、桥梁俱毁,众民恐慌,属员劝张观转北原避水,张观正色道:“太守独去,如州民何?”亲率吏役州民修堤护坝,直至水退。转知郓州(今山东郓城县)。郓州濒海,旧法严禁民间煮盐,食盐均远自安邑。张观上疏朝廷“利之所在,百姓趋之,虽日杀计于市,恐不能禁”,议谏朝廷缓驰盐禁,以便于民。同时,张观还宽刑减狱,年释放剠刑流配者不可胜计。

张观笃行于孝,职任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父张居业年高多病,奏请“便郡”以便侍奉。获准以观文殿学士出知许州(今河南许昌市)。当初,任秘书郎,父居业仅为州从事,张观上书愿以官转授其父,真宗赵恒甚为嘉勉,授居业为京官。张观身任高职,居业也转为相府卿。居业常赞美洛阳山川风物,曾说:“吾得老于此,是矣!”。张观便置田宅于洛阳,营建林谢,以足父夙愿。居业病,张观每每奉药膳于前,再出外视事。居业病故,张观极为哀伤,竟服孝而终。

卒后,仁宗赠张观为吏部尚书,谥号“文孝”。张观功于书法,书必为楷,无一行草,“类其为人”。仁宗尉迟德诚为官谨慎,恪守法度,又能深入实际,向朝廷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在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上疏说:“劳诸王以怀其心,防出入以严宫禁,立谏官以远谗佞,崇科举以求人材,立常平以备荒年,汰僧道以宽民力,举贤良以励忠孝,抑奢侈以厚风俗。”一时在朝野颇有影响。

【石坚】绛县董封村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岁贡,曾任齐河县典史,行人司行人(专掌传旨、册封等事)等职。永乐年间,原来与我国友好、每年都要来中国纳贡朝拜的高丽国,却不再按例纳贡朝拜。对此明政府十分不满,大臣们纷纷上疏朝廷,要求出兵征讨高丽。富有胆略见识的石坚,主动向皇帝朱棣请命,愿意去平息这件事。皇帝问他:“你有什么办法?”石坚说:“京城距高丽遥远,出兵征讨难以预料。皇帝可命我为使臣,自有办法回复。”

皇帝很惊奇,便命石坚为使臣。石坚单人匹骑出使高丽。朝见高丽国王时,石坚不亢不卑,全面陈述了明朝的强大和对邻国的和睦友好态度,义正辞严地说:“如果你不服,采取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我大明完全有能力派兵征讨剿灭你们的国家。”高丽国王藐视嘲笑地说:“你一个人来到我国,竟敢出此大言!”并威胁要杀死石坚。石坚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我知道你们能够杀死我。但如果你们把我杀了,我大明必定要兴师来剿灭你们。到那时,你们和你们的国家必遭灭顶之灾被粉碎!”高丽国王被石坚大义凛然的气势和慷慨陈词所慑服,表示愿意继续维持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如期纳贡朝拜,从而,使两国避免了一场流血战争。石坚返国,被提拔为按察司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