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是新春!在这春回大地、万家团圆的美好节日里,我借访亲走友的时机,再一次来到了晋国古都车厢城,参观了这座建于2000多年以前的历史遗址,并访谈了我县的著名作家李勇老师,对这座历史古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晋旧都》石匾
【古都现状】
出绛县县城往南5公里,穿过沟壑丛生的黄土高坡,走过枯草蔓延的羊肠小道,一座形如车厢的古城赫然矗立眼前。经过春春秋秋的风雨侵蚀、历朝历代的战争击射,曾经巍峨的城墙已残破不堪:坍塌的垣土高高堆起,毁坏的痕迹历历在目,最高处还有三五丈,较低处约一两丈,凹凸不平,斑驳累累,像一条受伤的巨龙,气喘吁吁地盘旋在中条山腰间的沟畔,伏卧在荒崖上。又像一节锈断了的锁链,被人遗弃在野地里。这就是晋国古都——建于晋献公八年(前669年)的车厢城!
车厢城地处绛塬中脊地域,雄踞中条山东段北面,被深约30米的东、西两沟夹峙其间。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为50米,面积约30亩。城外的沟内有不竭的水源,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城四周依沟建有高厚的城墙,西北角开有隧洞式土门一道,内外上下均为75度陡坡。可谓关高城重,固若金汤,一夫守隘,万夫莫开。城东有洼地2亩许,俗称“牢固坨”,据说为当时的牢狱。临沟畔筑有10平方米的土台一座,台顶平坦,巍然耸立,传系“岗哨台”或“烽火台”。沿土门出城西,是人们取食物和军用物资的必经之地。城北约一里是成年奔流不息的涑水河。城南背依中条山支脉的湫池山,不仅岭高险峻,地势独特,而且风脉优异,景色宜人,给人一种“风吹山带遥如雨,气压云层两重天”之感,以“湫池舒光”成为驰名的绛县十大景之一。其中有一地势斜缓、约五六十亩的开阔场所,传为屯兵操练场。距场百米处,就势筑有一高达百米的防护台,俗称“三塄圪塔”,并有秘洞直通台顶,居高临下,俯瞰四周,城内外动静一览无遗。湫池山顶峰建有龙王庙。正南10余里,直达山西南疆的“咽喉”横岭关。越关南下渡过黄河,则抵春秋周王城洛阳京畿,亦即晋文公受王命平叔带之乱,为护周襄王复位,于晋都举“尊王襄夷”义旗,誓师率命所经之路线。城东、西、北隔沟环围东南城、西南城、裴家城堡三个村庄,三村鼎立,隔沟呼应,为当时外围驻军防地。三村间的桥头旧有一砖砌“镇风门”,门额石镌“晋大夫士蒍故里”。此匾至今仍存。
车厢城自晋献公八年建都,经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至晋景公十五年迁于新田(今侯马),历时84年,在《左传》、《方舆纪要》、《史记·晋世家》、《中国地名大辞典》、《元和志》、《地名补注》、《平阳府志》和各朝代的《绛县志》中,均有文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