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惊世国宝·
太阴寺

太阴寺位于东华山脚下的张上村,因东华山原名太阴山而得名,此地原来建有上下两座寺院。根据碑文有关记载推测:山上的上寺始建于北魏时期,重修于北周天和三年,现已踪迹不见。现存下寺始建于唐永徽元年,大晋天福三年、金大定二十年、元大德元年均有重修。现存南大殿是寺内精华建筑,为金代遗构。殿前檐 “大雄之殿”木匾,为金大安二年镌刻悬挂,由当时端氏(今沁水县)县令题写。据寺内碑文印证,太阴寺是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之一的《赵城金藏》的主要雕印地,二○○一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阴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大的独木释迦牟尼涅槃像,雕刻于金大定二十年寺院重修时。千年不朽的独木卧佛与千年不褪色的彩绘艺术,显示出其独一无二的文物价值。与卧佛同时雕造的“弥陀三士”佛像同样珍贵无比,可惜佛头于民国五年被窃,现为补雕。

与卧佛配套的木雕佛龛,比释迦牟尼涅槃像迟了近200年,为明代遗存。佛龛东侧的题记,记录了明洪武、天启年间佛龛制作、壁画绘制及金箔装饰卧佛的详情。现在,佛龛内的壁画以及七宝莲台的坜粉工艺仍色彩艳丽,清新如初。

碑文是历史最直接的印记。立于元大德元年的《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不仅详细记载了太阴寺多次重修的经过以及寺内灵魂级国宝“独木卧佛”及三士佛雕造的详情,而且通过雕印缘起、发起人、雕印地等大量翔实的资料,填补了国内对国之重宝《赵城金藏》的研究空白。立石人之后州县主管官员名录,从侧面反映了元朝统治者的宗教信仰和对汉人的统治理念。

《华山太阴寺澍公行状》碑立于元至元二十八年,记载了太阴寺主持澍公“辅翼慈云创修太阴寺殿堂屋宇及诸圣像,成造藏经”,“五十年间,积功为冠”的过程。南殿卧佛一侧有法澍的“等身坐像”,被宗教专家喻为国宝级的塑像;椅背上雕有“澎公菩萨”字样的官帽座椅制做于元代,同样是又一难得的国宝。

寺内发现的金大定二十年的一块石碣,是官府颁发给太阴寺的一道具有“执照”性质的“公据”,相当于现在《宗教活动场所证》,反映了金朝统治者对佛教利用与限制并重的统治政策;其碑文记载为研究太阴寺原建、扩建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太阴寺珍贵的国宝遗存到《赵城金藏》再到《中华大藏经》,太阴寺作为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链接,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有着广阔的文化和历史发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