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7-8)
·远古探秘·
晋献公墓

晋献公墓位居其子晋文公墓北4里处的南樊镇槐泉村西岭下,长约120米,宽约80米,海拔707米,相对高处70米,其墓形似无柄之木铎,西南高,东北低,当地人名曰“朝廷坟”。传说晋献公薨后,其三儿子夷吾继位,调用近万军民站成一排,从40里外的曲沃太子滩用簸箕端五花土传递至陵墓,一直干了几个月,才堆起巨大的墓冢。

人以功而名,墓以位而显。晋献公墓虽然看似荒凉,却聚集着晋国跌宕激越的历史风云,诉说着长眠于此的主人叱咤风云的非凡业绩。1962年,其墓被列为山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绛县人民政府镌立“晋献公墓”文物标志碑,成为标榜晋国中兴时期的重要文物景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说,晋文公构筑起称霸中原的金字塔,那么,为其垒起坚实根基的便是晋献公。晋献公,姓姬名诡诸,(前?——651年),公元前677年继父武公位。正当年富力强的晋献公在政局动荡、经济薄弱、军备不足、外交困顿的态势下,开拓进取。首先,聚杀了觊觎君位近族群公子,稳定政局;其次,破例起用了士蔿、荀息、毕万、里克等一批文臣武将,强化治理结构;三是将都城从偏居一隅的曲沃移建到易守难攻的车厢城,巩固政权;四是主动与周边秦、虢等诸侯强国联姻、修好,优化环境;五是开发盐铁,发展经济,强国富民。在此基础上,扩建上、下二军,发兵攻灭骊戎、耿、霍、魏、虞、虢等诸侯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成语“假道伐虢,唇亡齿寒”就源于消灭虢国的战争中。《史记·晋世家》载:“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涨边翟,东至河内。”成为以晋南为中心,西跨黄河与秦国接境,南到河南三门峡一带,北面到达霍州的一流经济、军事强国。史称献公勃兴。

在执政治国上,晋献公不愧为一把好手。可惜,金无足赤。晋献公在晚年贪图美色,因纳骊姬姐妹为妾。听信骊姬谗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设计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使其被迫外逃。骊姬达到了让亲生儿子奚齐篡权夺位的狼子野心。前651年,献公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宫闹祸起、大臣相残的动荡局面,使刚刚崛起的晋国遭遇空前的劫难。

晋献公虽然晚年暴戾成癖,昏庸误国。但当地善良宽厚的百姓仍然追念他扩疆拓土、强国富民的功绩。每年寒衣节,总有不少百姓到其墓前焚香祭祀。